玉米秃尖的原因和防治法内容摘要:

1、米果穗顶部未结子或子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 严重时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 1/2 以上,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玉米秃尖的主要原因玉米秃尖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种植密度过大、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一)品种。 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时,易发生秃尖。 (二)土壤。 沙性土壤盐分较高,低洼易涝,耕作层过浅,蓄水保肥能力差,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三)营养与肥水。 施肥时,若偏施氮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水分供应不足,尤其是玉米开花灌桨期缺水脱肥,会影响有机质的制造与运转,使玉米吐丝较晚 2、,田间花粉减少,花粉、花丝寿命缩短,致使玉米秃尖缺粒。 (四)气候。 玉米开花时遇高温干燥天气,影响玉米雌雄穗的发育;玉米散粉时阴雨连绵,影响正常的开花授粉;授粉时无风使授粉不良,都可造成秃尖缺粒。 (五)种植密度过大。 种植密度过大时,由于个体营养发育不良,灌浆期田间郁闭,通透性差,使得果穗顶部子粒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形成秃尖。 (六)病虫害。 玉米叶斑病、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造成秃尖缺粒。 二、防治方法(一)种植优良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抗病性、抗虫性和适应性强的不秃尖品种, 3、如郑单 958、浚单 20、济单 8 号等。 (二)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提倡使用高温沤制的堆肥和中耕培土技术,改善土壤结构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尤其是在玉米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 (三)科学进行肥水管理。 玉米拔节后生殖器官发育旺盛,水分供应要适时、适量,以防旱害和涝害,可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保证玉米在开花散粉或灌浆时有充足的水分;增施有机肥,平衡施氮、磷、钾和微肥,磷酸二氢钾溶液,1%的尿素溶液作根外追肥。 (四)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生理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方式,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使植株得到良好的发育,减少秃 4、尖的发生。 如大穗型或平展型要适当稀植,而中穗型或紧凑型可密些。 也可采用大小垄种植技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状况。 (五)采取人工辅助措施。 晴天上午 911 时,用脸盆或纸制容器垫上纸,将雄穗花粉抖落在纸上,然后用毛笔或棉花团蘸适量花粉,逐一抖落在玉米雌穗花丝上,也可将花粉倒入纱布口袋内,用口袋在雌穗花丝上扑打,人工授粉可进行 23 次。 去一行留一行,也可隔株去雄,即去一株留一株。 这样能增强光照,降低养分消耗,促进顶部的子粒饱满,且有利于花粉散落在花丝上,提高授粉率。 去雄时间,以雌穗露出 1/3时进行,在上午 9 时至下午 4 时去雄,以利伤口愈合。 厘米的部位,用剪刀将苞叶边同花丝一起剪掉,隔 23 天再剪第二次。 剪后胚轴受精的花丝不再伸长,而中间没有受精的花丝继续生长,从而得到受精的机会,实现多结实而减少秃尖。 (六)运用生长调节剂。 玉米 611 片叶时,每亩用 30 毫升对水 30 公斤,喷在玉米叶片上。 玉米 610 片叶时,每亩用 25 毫升对水 30 公斤喷叶。 玉米 611 叶时,每亩用 25 毫升,对水 3040 公斤叶面喷雾。 (七)玉米叶斑病发生后,可用 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当蚜虫发生后用 40的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或 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