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第2课时内容摘要:
幽深。 另外 , 五 、 六两句 , 也是 “ 倒行逆施 ” : “ 当时七夕笑牵牛 ” 事发在前 , 反而置后说; “ 此日六军同驻马 ” 事发在后 , 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 , 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 “ 沉郁 ” , 但却颇得杜诗的 “ 顿挫 ” :如水流遇阻 , 回环幽咽 , 蓄势待发 , 波澜起伏。 7. 请简析 《 马嵬 (其二 )》 的巧对。 我的见解: 从对偶上看 , 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 中间两联 , 仅仅四句 28字 , 却呼鸡驱虎 , 驻马牵牛 , 信手拈来 , 自然流利;妙趣横生 , 而又无穿凿之嫌。 另外 , 以 “ 六军 ” 对 “ 七夕 ” ;以 “ 驻马 ” 对 “ 牵牛 ” , 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 , 是指形式上相对 , 内容上不属于一类 、 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 “ 驻马 ” 是指军队停滞不前 , 而 “ 牵牛 ” 却是指牵牛星 , 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杜甫的诗中 , 这样的借对很多 , 如 “ 野日荒荒白 , 春流泯泯清 ” (《 漫成 》 ), 以 “ 清 ” (青 )对 “ 白 ”。 这一点 , 李商隐也是学杜甫 , 但可以说是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了。 唐宋以后 , 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 , 因为不容易 , 且富于幽默情趣。 对于这首诗的对句 , 古人有不同的看法。 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 “ 六军 、 七夕 、 驻马 、 牵牛 , 巧甚 ” (《 瀛奎律髓 》 ), 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 “ 叙天下事而六 、 七 、 马 、 牛为对 , 恰似儿戏 , 扛鼎之笔也。 ” (《 围炉诗话 》 )但也有不同意见 , 明代的吴昌祺认为 “ 虎鸡马牛同用 , 亦一病 ” (唐汝询 《 唐诗解 》 ), 清代的屈复认为 “ 空闻 、 无复 , 熟套语七八轻薄 ” (《 唐诗成法 》 )。 一般认为 ,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泥传统 , 只要出语自然恰切 , 当然也是可以入诗的。 二 、 疑难探究 《 锦瑟 》 一诗 , 境界扑朔迷离 , 情感深长绵邈 , 对于 《 锦瑟 》 一诗的主旨 , 历来歧见纷纭。 对此你有何认识。 观点一: 咏瑟诗。 这首诗的内容是咏 “ 瑟 ” 这种乐器的 , 言 “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 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 “ 适 ”“ 怨 ”“ 清 ”“ 和 ” 四种乐调。 观点二: 悼亡诗。 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 , 躬自哀悼。 观点三: 伤世诗。 此诗的主旨是 “ 枨触人生 , 情怀历乱 ”。 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 、 感悟和迷惘之情。 诗歌约作于作者晚年 , 当是他回忆往事 , 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 , 尽管描写委婉 , 旨意朦胧 , 但显然有其寄托。 以缘情造物的写法 , 含蓄委婉地从多个角度抒写了自己。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第2课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