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设计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挖较困难,建议明管铺设。 4+610~ 5+050 段。 管线沿老公路内侧边沟,管基为 P2β强风化碎石土,稳定且易开挖,建议埋管铺设。 5+050~ 5+560 段。 管线位置同上,边坡很陡,且为 P1m 顶部块状灰岩,强度高、稳定。 管沟开挖困难,建议管道支架于边坡岩石之上。 23 5+560~ 5+640 段。 地形上为一冲沟,为 xxxx 路开挖弃渣及滚石堆积,老公路西侧为挡渣墙,稳定,但弃渣易往下滑。 建议管道埋设于老公路排水边沟之下为妥。 5+640~ 6+070 段。 同 5+050~ 5+560 段。 6+070~ 6+750 段。 管线仍沿老 公路内侧,边坡较陡,为 P2β强风化玄武岩或玄武岩碎石土,山体和管基均稳定,容易开挖。 建议埋管铺设。 6+750~ 6+900 段。 管线仍沿老公路内侧布置,为 P1m 灰岩地基,稳定。 但坡上堆积 xxxx 路开挖弃渣和滚石,建议管道埋设于老路排水沟之下,防止滚石及弃渣下滑破坏。 6+900~ 7+310 段。 同 5+050~ 5+560 段。 7+310~ 7+850 段。 同 6+070~ 6+750 段。 7+850~ 8+090 段。 管线仍沿老公路布置,老公路两侧均为 xxxx路干砌石护坡段,稳定。 管基为 P1m 灰岩弃渣地基,建议挖沟埋管。 8+090~ 9+050 段。 管线沿老公路盘山布置,边坡为 P1m 灰岩形成的悬崖陡壁,稳定。 管基沿老公路内侧排水沟,可开挖埋管。 但其中 8+160~ 8+280 段为 xxxx 路弃渣堆积,应修建挡渣墙以保管道安全。 9+050~ 9+190 段。 同 6+070~ 6+750 段。 9+190~ 9+400 段。 管线仍沿老公路且位于 xxxx 路桥下,为 P1m块状灰岩形成的陡坡地形,山体及管基稳定,建议管道沿老公路北侧边沟埋设。 24 9+400~ 9+650 段。 管线位于 P1m 灰岩出露的红粘土地层,管基稳定。 埋管或明铺均可。 高位水池工程地 质条件 高位水位位于 xxxx 路西部斜坡,与 xxxx 路为一低地相隔,不会对 xxxx 路构成影响。 水池处,地形坡度约 30~ 40 度,顺向坡,但 P1m 块状灰岩倾角大于坡角为 70 度左右,山体稳定。 基岩裸露,岩石强度高,地基稳定。 南侧约百米发育一落水洞,水池溢水可修一明渠引入洞内。 灌区引水支管线路及其分水池工程地质条件 一、 xxxx 灌区支管及 1# 分水池 0+000~ 0+161 段。 管线通过 P1m 厚层块状灰岩地层,岩溶发育。 基岩零星露头,上覆第四系粘土,厚度不均。 管基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建议镇支墩尽量置于基 岩之上,其 f′ =。 0+161~ 0+350 段。 管线通过 P1β玄武岩强风化地层,岩石破碎呈碎块状,风化深度大,坡体易产生棱砂。 建议镇支墩置于中风化基岩之上, f′ =。 0+350~ 0+987 段。 管线通过 P1β强风化的陡坡地带,地表覆盖玄武岩碎石及碎石土,易产生棱砂等不良地质现象。 建议镇支墩置于中~弱风化基岩之上,管沟及镇支墩开挖后的坑槽应加以回填,以避免坡石雨水汇集冲刷斜坡,引起坡石松散体下滑而导致管基失稳和管道变形, f′ =。 0+987~ 1+612 段。 管线通过 P2C 煤系砂页岩地层,风化强烈, 25 砂壤土及粘性土覆盖较厚,强风化基岩出露零星。 管基稳定。 建议镇支墩尽量置于中风化基岩之上。 中风化基岩 f′ =,砂壤土 f′=。 xxxx 分水池( 1# ):位于 Tf 粉细砂岩之上,表层风化强烈,砂土覆盖厚度大于 3 米。 下伏地层为反向坡,山体及地基稳定。 建议池基置于中~弱风化基岩之上,其 f′ =。 二、 xxxx 灌区支管及 2# 分水池 0+000~ 1+000 段。 管线通过地层为 P1m 厚层块状灰岩,上覆第四系红粘土,基岩零星露头,地形较平缓,地基整体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因管线沿老公路布置,应彩埋管铺设,以免 车辆撞损。 红粘土 f′ =。 1+000~ 2+000 段。 管线通过地层为 P1β玄武岩,整体稳定,但因风化强烈,玄武岩碎石覆盖厚度大,镇支墩基础难于挖至基岩,建议置于较密实的残积碎石土之上,其 f′ =。 xxxx 分水池( 2﹟ ):地形位于山脊,地基稳定。 P1β强风化碎石覆盖较厚,池基应置于密实的残积碎石土之上,其 f′ =。 三、以那灌区支管及 3# 、 4# 分水池 2+000~ 3+050 段。 管道通过地层为 P1β玄武岩,地表风化强烈玄武岩碎石土及砂壤土覆盖较厚,一般在 3~ 5 米之间。 管基整体稳定,无不良工程地 质现象。 建议镇支墩采用埋管铺设, f′ =—。 3+050~ 4+090 段。 管线通过 P2C 煤系砂页岩地层,整体稳定,风化强烈,砂壤土覆盖厚度大,一般 3~ 7 米。 应尽量埋管铺设,镇 26 支墩应置于中风化基岩或密实听残积土之上, f′ =—。 以那 3# 、 4# 分水池,两分水池地质条件相似,地形上位于山脊,均处于 P2C 砂页岩地层,风化强烈,砂壤土覆盖厚约 3 米,池基整体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建议基础置于中风化砂页岩之上 ,f′=。 天然建筑材料 取水口处于 P1m 灰岩之上,天然建材随处可取,不 需运输,其强度高,完全可满足建筑需要。 输水主管线沿 P2β和 P1m 地层接触带延伸,且多沿老公路铺设。 灰岩丰富,质量好、强度高、运输便利,完全可满足建筑需要。 高位水池地处 P1m 灰岩地层,池基开挖岩石大部可用于浆砌石材料和砂石料加工,无运距,完全可满足建筑需要。 引水支管及分水池大多位于砂页岩及玄武岩地层,天然砂石料从 xxxx 运进,运距较远,但有乡村公路到达,运输尚为方便。 结论 ○ 1 工程区域构造稳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相应的地震烈度为Ⅵ度。 ○ 2 取水口以上河流集雨面积 ,枯季基流 100L/S,水质良好,可满足饮用及绿色灌溉要求。 ○ 3 取水口处地基稳定,但要重视防渗和砾沙淤积。 ○ 4 0+000~ 1+850 段渠线均为灰岩悬崖陡壁且沿老渠道盘山绕行,山体稳定但施工困难,应十分重视施工安全。 以后渠线均沿老 27 公路内侧边沟绕行,地形坡度大,交叉穿越灰岩及玄武岩地层,山体及管基稳定,但要注意对 xxxx 路弃碴滚石处管道的保护,尽管采取埋管方式铺设管道。 ○ 5 高 位水池,池基稳定,溢流方便,对 xxxx 路无影响。 ○ 6 引水支管及分水池地基稳定。 ○ 7 天然建材储量丰富、质量良好、运输便利,可满足工程需要。 28 4 工程任务及规模 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与灌溉要求 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xxxx 县 20xx 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位于 xxxx 县 xxxx 乡。 xxxx 乡地处 xxxx 县东南边缘,与六枝特区、黔西南州交界,东经105176。 02′ 24″~ 105176。 10′ 12″,北纬 26176。 10′ 08″~ 26176。 16′24″。 西临 xxxx 县果布嘎乡,南接黔西南州普安县的中营镇,东南面与六枝特区中寨乡接壤,东北面与 xxxx县红岩乡毗邻,北面与 xxxx县蟠龙乡为邻。 全乡国土总面积 ,耕地面积 亩。 境内居住着汉、苗、布依、彝等民族,总人口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90%。 项目区以农业生产为主。 区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花生、大蒜、蔬菜等,果类品种有弥猴桃、黄果、柑桔、桃、李、杏等。 项目区主要涉及 xxxx 乡的 xxxx、 xxxx、 xxxx 三个村,三个村耕地面积 14674 亩,其中水田 1394 亩,旱地 13280 亩。 三个村共有人口 6654 人,劳动力 3280 个,农民人均占有粮食 336 ㎏,农业人均纯收入 1028 元。 项目区内丰产年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 400 ㎏ /亩,一般年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 350 ㎏ /亩,干旱年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 210 ㎏ /亩,特 29 大干旱年份基本上绝收。 灌溉要求 xxxx 县 20xx 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地处北盘江流域阿志河低河谷地带,灌区海拔高程 830m~ 1100m 之间。 灌区内虽有冷饭河及其支流,但区内水土资源高差平均 为 30~ 200m,水高田低,取水十分困难。 灌区内年内降雨极不均匀,变幅大。 如遇干旱年份,经常出现高温少雨的灾害性气候。 区内水利化程度低,因而区内干旱十分严重。 据资料统计每十年出现一次大旱,五年出现一次中旱,三年出现一次小旱。 每逢大旱,粮食颗粒无收。 即使平水年灌溉用水也不能满足要求。 虽然灌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复种指数和单产均不高,总产量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xxxx 引水灌溉工程建成以后,将极大地改善 xxxx 项目区干旱缺水状况,提高本地区水利化程度,增加灌溉面积 5200 亩,对调整区内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区内农业生 产的发展,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兴建本工程是非常迫切的和必要的。 4. 2 灌溉供水水源 xxxx 县 xxxx 引水工程水源点位于北盘江流域阿志河左岸支流xxxx 河的一级支流冷饭河左侧支流上,取水口位于 xxxx 县蟠龙乡的小城处,取水口以上集雨面积。 流域内海拔高程在 1100m—20xxm 之间,河谷狭窄,两岸上体陡峻,受北盘江的切割侵蚀影响,起伏巨烈。 流域内山体高大,峰峦起伏,河谷深隧。 流域内最高处为 xxxx 县蟠龙乡的候家箐梁子(海拔高程 ),最低处为 xxxx 30 乡的纳烂田(海拔高 程 )。 流域内碳酸盐类岩层广布,发育着各种岩溶地貌、石林、峰丛、峰林、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各种岩溶形态十分典型。 流域内河流为山区雨源性河流,河流呈树枝状分布。 流域内山高坡陡,流域主河道长度 ,主河道平均比降为‰,流域形状系数为 流域内灌木丛生,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轻微。 灌区农业产业结构和作物组成 项目区以农业生产为主。 区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花生、大蒜、蔬菜等,果类品种有弥猴桃、黄果、柑桔、桃、李、杏等。 xxxx 引灌工程建成 后,项目区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项目区内建成优质蔬菜基地和水果基地。 灌区范围及开发方式 项目区主要涉及 xxxx 乡的 xxxx、 xxxx、 xxxx 三个村,灌区耕地面积 5200 亩,其中水田 1200 亩,旱地 4000 亩。 xxxx 县 xxxx 项目区灌溉工程水源地位于 xxxx 县蟠龙乡的冷饭河左侧支流的小城处,取水水源高程。 采用管道引水开发方式。 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制度 根据规范,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 ,本工程灌溉设计保证率 85%。 水田灌溉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式, 即: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孽前期田间湿润管理,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抽穗 31 杨花期灌薄水,乳黄期灌跑马水,黄熟期湿润落干,穗部勾头前保持湿润,勾头后自行落干。 灌区旱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果树等。 其灌溉制度根据临近地区经验,结合灌区实际拟订各旱作物的灌溉期和需水量。 灌区供需水量和总需水量 根据项目区各作物播种面积及灌溉定额计算项目区年需水量。 水稻灌溉需水量只考虑稻秧期间对不足需水量的补给,按“薄~浅~湿~洒”灌溉方式,移植期每亩需灌水 60m3。 项目区有水田 1200亩,即需补水 万 m3。 项目区玉 米播种面积为 20xx 亩,小麦 20xx 亩,果园 20xx 亩,根据灌溉定额,计算得出项目区各作物需水量见表 ,根据表 整个项目区需灌溉用水量 万 m3。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 99 的规定,其管道水利用系数为 ,田间水利用系数为 ,灌区水利用系数为 ,则毛用水量为 万 m3。 表 项目区各作物需水量表 单位:万 m3 作物名称 灌溉面积(亩) 灌溉定额( m3/亩) 需水量(万 m3) 水 稻 1200 60 玉 米 20xx 小 麦 20xx 果 树 20xx 合 计 7200 备 注 水稻只考虑移植期补充水量,其用水量为净用水量。 根据以上计算, xxxx 引水工程水源点在保证率 P=85%,年来水量为 779 万 m3,枯期来水量 (当年 11 月~次年 4 月 )为 125 万 m3,远大于项目区 万 m3需水量的要求。 32 输水流量的确定主要是根据项目区 1200 亩水田打田时的需水量及早作物大田移栽时的需水量确定,水田灌溉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式,即:薄水 插秧,浅水返青,分孽前期田间湿润管理,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抽穗杨花期灌薄水,乳黄期灌跑马水,黄熟期湿润落干,穗部勾头前保持湿润,勾头后自行落干。 根据这一灌溉制度,打田期间田间需水量为 90 ㎜,则每亩需水量为 60m3。 1200 亩水田打田插秧需水量为 万 m3。 打田时间按照 7 天计,则打田时需水流量为 m3/s。 旱地大田移栽主要考虑用水量最大的玉米灌溉需水量确定,根据灌区实际情况,结合省内其它地区经验,需水量最大的月份为 6 月份,日耗水量 3 ㎜ /d,则每亩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