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4课第1课时内容摘要:
所守或匪亲 ( “ _ __ _ ” 通 “ _ __ _ ” ) 匪 非 二 、 文题解读 《 蜀道难 》 是古乐府 《 相和歌辞 瑟调曲 》 旧题。 《 乐府癖题 》 云: “ 《 蜀道难 》 备言铜梁 、 玉垒 (均为蜀山名 )之阻。 ” 歌咏蜀道之艰难 、 行旅之辛苦。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的传统内容 , 以雄健奔放的笔调 , 运用夸张的手法 , 按照由古及今 、 自秦入蜀的路线 , 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 , 展示了蜀道之难。 三、作者简介 李白 (701 - 762) ,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静宁西南 ) 人,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 ( 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 今四川江油县 ) 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 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 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 (公元 744年 ), 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 , 怀着平乱的志愿 , 曾为永王李璘幕僚 , 因璘兵败牵累 , 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 , 宝应元年 , 李白六十二岁 , 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那里 , 在穷困和漂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四 、 背景探源 《 蜀道难 》 是李白的代表作 , 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不朽杰作。 《 蜀道难 》 本为乐府 《 相和歌辞 瑟调。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4课第1课时
相关推荐
塞之作。 抒发美不得宠 、 才不得用的郁闷情怀。 3. 《 登高 》 被赞为 “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三、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 ( 今河南巩义 ) 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 李杜 ”。 他的诗被称为 “ 诗史 ”。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
六 幺.( yāo ) 嘈.嘈 ( c225。 o ) 幽 咽.( y232。 ) 水浆 迸.( b232。 n ɡ ) 敛.容 ( liǎn ) 虾.蟆 ( h225。 ) 红 绡.( xiāo ) 钿.头 ( di224。 n ) 阑.干 ( l225。 n ) 呕哑. .( ōu ) ( yā ) 嘲哳. .( zhāo ) ( zhā ) 二 、 文题解读 《 琵琶行 》
say Look!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Presentation Listen and imitate Can I see it? Look! I have a plane. Sure! Here you are. Thank you! You’re wele. Read in groups. (分组读) Read together. (齐读 ) Read
状如在眼前。 ,分析 《 蜀道难 》 的语言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奔放、散文化的语言。 使用设问句、感叹句和排比句,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10.“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铭 》 中 “ 形胜之地 , 匪亲弗居 ” 的语句 , 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 , 警惕战乱的发生 , 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 揭露了蜀中豺狼的 “ 磨牙吮血 , 杀人如麻 ”。 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像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词句 , 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与关切 , 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和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 , 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 , 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 , 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