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院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15 第二章 场址建设条件 第一节 场址现状 项目建设地点 位于 XX 市 XXXX号 XXXX 校区内。 建设用地属于 XXXX 自有土地, 学校 规划此用地为 XX 学院楼建设用地,可完全满足 学校 XX 学院楼 建设需要。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 学校 内部 ,与 学校 其他建筑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二节 自然条件 地形 、 地貌 本项目场地属于 XX盆地,为丘陵地貌。 气象 项目区内, XX市地处中亚热带南缘 ,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流时间短,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气温: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 ℃,比历年同期高 ℃,各县市年平均气温在 ~ ℃之间。 全市年平均气温以于都 ℃为最高,石城 ℃最低。 降水: XX 市位于赣江上游,是以暴雨洪水为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区。 每年 49 月为汛期, 56月为洪水的多发季节,早汛和秋汛也是 16 有发生。 20xx年,全 市平均降水量 ,与多年平均值( 毫米)比较减少 %。 年径流量 亿立方米,全市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衡,汛期( 49 月)实测径流量为 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 %,非汛期径流量为 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 %。 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第四系土层整体上表现出典型的“上 细下粗”二元结构,勘探深度内岩土体从上而下为:素填土、耕植土、粉质粘土、中砂、圆砾、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微风 化粉砂岩、各层分述如下: (1)素填土:灰黑、灰黄、杂 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含有少 量碎石等杂物,松散 — 稍密状态,湿。 层厚。 (2)耕土:塑 — 可塑状态,该层分布于场区内稻田、菜地及草地等地段,大部分孔均有分布,仅于道路、池塘及挖方地段缺失此层,层 顶埋深 米,层厚 米。 (3)粉质粘土:灰褐、褐黄、灰白、暗红色,硬塑 — 可塑状态,含 有铁锰质结核与团块,具浅灰色似网纹状构造。 该层一般上部 — ,往下以褐黄色为主,含有灰白色高岭土,底部含有 粉细砂,表现出粉土性状,全场均有分布,层顶埋深 — 米,层厚 米。 (4)细、中砂:上部黄褐、暗红色,含有粘粒,局部砂粒径较细, 17 可表现为含粘细砂性状,往下基本不含粘粒,变为浅黄色,稍湿 — 饱和,中密状态,该层全场分布,层顶 埋深 1. 80— 米,层厚 — 米,该层含有粉质粘土夹层或透镜体。 (5)圆砾:棕黄、褐黄、黄白色,饱和,密实状态。 成分主要为脉石英、石英砂岩碎屑等,砾石呈亚圆形 — 圆形,砾径 2— 30mm,大可达 80mm以上,含砾量 50— 7090,局部粒径较细,含有砾砂夹层。 该层全场分布,层顶埋深 — 米,层厚 — 米。 (6)泥质粉砂岩:拟建场地勘察深度内基岩为第三系新余群泥质粉砂岩,紫红、棕红、青灰色,泥质结构,硅质、钙质胶结,具近水平层理,易崩解,局部可见有少量融蚀孔洞,洞径 2— 20mm,半充填有少量方解石、泥质及钙质等填充物,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将场地内基岩划分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①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岩层结构不甚清晰,层理可辩,发育有较多节理裂隙,易干裂,岩芯呈碎块、碎片、薄饼、短柱状,局部层位风化成泥状,岩块一般手可折断,钻探取芯率中等。 该层全场分布,层顶埋深 — 未,层厚 —。 ②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层结构比较清晰,层理清晰,节理裂隙发育较少,多呈闭合状,局部层位发育较多,较易干裂,岩芯多呈 5— 30mm 的柱状,岩块锤击易碎,钻探取芯率较高。 该层全场分布,层顶埋深 — 米,层厚 —。 18 ③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岩层结构、构造、层理清晰,节理裂隙发育较少,可见风化痕迹,岩质较硬,锤击声较脆,岩芯多呈 l0— 40mm的中长柱状,岩块用力不能折断,钻探取芯率高。 该层全场分布,层预埋深 — 米,本次勘察未穿透层底,揭露厚度 — 米。 拟建房屋地基基础的类型 对于 8— 18 层的建筑,可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或筏板类型。 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区场地地下水主要有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赋存于 (1)层 素填土、 (2)层耕植土中,水量较小,无统一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下渗补给;潜水则赋存于 (3)层中砂及其以下地层汇总,水量较大,径流条件较好,主要受赣江侧向补给和上层滞水、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的下渗补给,水位随季节性而变化,勘察期间测得其水位埋深为 —。 根据水质分析成果表,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xx)的 条有关规定,拟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 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xx)附 录 A、分组规定,该 地区地震烈度为六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设计特征周期为。 场地内地势平坦开阔,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19 第三节 工程建设条件 交通 建设项目 位于 XX市 XXXX号。 该基地毗邻 323 国道、京九铁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十分 便利,环境优美, 该项目 将为 XXXX 提供更大的发 展空间。 供水、供电 项目所在地 的用水用电目前均由市政提供,输电线路为 6KV,校区配备了 320KVA 变压器,用电负荷约占总容量的 2/3,目前的加压泵能够满足拟建 XX学院 楼 的用水要求。 周边环境 场址附近无各种化学、生物、物理污染源,无过境架高高压线,无危 及 工作人员安全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库。 其他条件 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设单位的主要领导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协作条件。 20 第四章 建设方案 第一节 设计依据 《民用建 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xx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9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xx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xx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011698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1409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9 国家及省市有关环保、卫生、消防、防疫、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的法规及规范。 其他 的相关资料。 第二节 建筑设计 一、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本工程本着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委颁发的各种法规、法令,严格执行现行的各相关规范。 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土地使用率,合理、经济的组织平面功能和车流人流的关系。 考虑到校园学习氛围的特点,尽可能的利用现 21 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学生充分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同时向学生灌输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价值观念。 本规划充分地体现了教育建筑对人文特征和生态特征的要求。 总体布局 主体建筑南、北、西三侧相邻园区现有道路,呈 “ E”字型布局,主体建筑基本为正南北布置,建筑主体为十层,东侧布置两层裙房布置有报告厅等功能用房。 建筑平面尺寸为 104MX 112M。 结合地形在裙房下设置半地下层(根据地形北侧未埋地),作为停车库使用。 交通组织 整个基地形态方正,建筑主入口设置于建筑的西侧,临校园内主干道与建筑内门厅和垂直交通配合形成建筑的主要流线。 北侧与南侧分别设置建筑次入口。 在东侧设置辅助出入口。 东侧为开放式内院出入口,并在南北侧出入口的相邻位置设置机动车停车位。 景观 绿化设计 基地 XXXX 应用科学院校区内,院内整体绿化环境优 美,树木繁茂,让身在此处的人们都能体验到回归自然的轻松。 在建筑景观设计时我们考虑使每个空间都能有良好景观环境效果,同时建筑设置了围合的内庭院,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交流的空间,把建筑、绿化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再经过加工提炼,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建筑综合体。 22 XX 学院楼 各楼层主要 功能 分区 详见 下 表。 楼层 主要功能 1 冶金学科用房、门厅、展览空间、化工学科用房、化学药品试剂室、半地下停车场 2 学工用房、门厅、展览空间、化工学科用房、报 告厅、材料学科用房 3 冶金学科用房、门厅、展览空间、化工学科用房、材料学科用房 4 冶金学科用房、化工学科用房、材料学科用房 5 冶金学科用房、冶金办公用房、化工学科用房、材料学科用房、材料办公用房、交流空间 6 冶金学科用房、化工学科用房、材料学科用房 7 冶金学科用房、化工学科用房、材料学科用房 8 冶金学科用房、化工学科用房、材料学科用房 9 冶金学科用房、化工学科用房、材料学科用房 10 冶金学科用房、化工学科用房、材料学科用房 23 第三节 结构设计 一、设计荷载的取值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学科用房 4. 5KN/ m2 办公室: KN/ m2 走廊、楼梯 KN/ m2 消防疏散楼梯 KN/ m2 配电间 10 KN/ m2 上人屋面 KN/ m2 不上人屋面: KN/ m2 其他未说明荷载均按《建筑结构 荷 载规范》 (GB5000920xx)要求取 用。 二、风荷载: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xx基本风压值 Wo为 KN/ m2,地面粗糙度类别 为 B类。 三、雪荷载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GB5000920xx基本雪压值取 KN/ m2取 用,屋面积雪分布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用。 四、抗震设计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版附录 A,本工程设防烈 度为六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 24 抗震类别及等级:抗震类别为 乙类,框架抗震等级为三 级。 五、建筑物结构安全等级: 2级。 六、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七、结构设计 主体结构选型: XXXXXX 学院楼 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结构, XX 学院楼 的竖向荷载分 别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而水平作用主要由抗侧刚度较大的剪力墙承担,这种结构既具有框架结构布置灵活,使用方便的特点,又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强的抗震能力。 楼板为现浇混 凝 土楼板。 混凝土采用 C30 级,钢筋采用 HPB235级和 HRB335级,混合砂浆等级取 M5。 基础设计:根据相关工程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础类型裙楼采用天然扩展基础,主体采用筏板基础。 第四节 给排水设计 一、给水 给水系统 根据用水对象对水质、水压、水量的要求,结合 学校 供水管条件,本工程给水系统采用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合用的方式。 水源 25 生活用水水质按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执行,水源接 学校 的加压泵站。 消防给水引自校园教学区消防管网。 给水引入管管径为 DN150,给水管网最低供水压力为。 生活用水量 本工程为 XX 学院楼 ,本项目用水人数按。 根据用水性质,确定最高用水定额为 5L/ 人 d,时变化系数为 ,使用时间取 3 小时/天。 未预见用水量以生活用水量的 10%计取。 最高日用量: Qd= (1+10%)= 最大时用水: Qh= =/时 消防用水量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 101/s,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 251/s,本建筑总消防用水量为 351/s。 管网及供水 采用环状与树枝状管网相结合,引入管管径采用 DN150,用直接供水方式,室内管网布置为下行上给式。 管材应选用防爆、防裂和防腐性能强,使用寿命长,运输安装方便,价格合理,接口柔性的管材。 二、排水 污水量按用水量考虑,约为用水量的 80%。 污水水质:本工程主要是卫生间的冲洗水和洗涤水,污染物为悬浮物 5S,有机污 染物 CODCr、 BOD5。 26 排水系统 由于本工程所在地为 XX 市 内,市政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本工程排水系统亦为雨、污排水分流系统。 (1)粪便污水排水系统排除大便器(槽)、小便器(槽)、洗手池等的卫生设备的污水,应采用坚固耐用,便于管理维修的冲洗设备,并应保证冲洗强度和水量。 排出的污水经化粪池后排入校园区污水排水管道,再接入市政污水排水管网。 (2)室外雨水排放系统:室外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校区室外雨水排水管道,再接入市政雨水排水管网。 (3)雨水量计算 ①本次研究参照和采用 XX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 )(138 6 t gPq 其中: t设计降雨历时取 5 分钟 p设计降雨重现期, p取 2 q按设计降雨重现期和历。某学院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