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 年新生报 到 率统计表 年 份 报到 率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平均报到 率 % 四、教育教学改革优势 (一) 创新办学体制 1. 形成了 崭新的 “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 ”的 XX 畜牧学院理事会办学体制。 为满足 XX 畜牧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提出并促成了由 XX 州人民政府、 XX 州畜牧局、 11 家畜牧龙头企业和学院共同组建 了 “XX 畜牧学院 ”。 XX 畜牧学院使学院与 政府、行业、 16 企业紧密结合,使政府、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受益 ,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2. 创建了 “产业纽带、资源整合、龙头带动、连锁运行 ”的职教园区理事会办学体制。 为 迅速改变 XX 职业教育 “软、 散、 弱、小 ”的现状,解决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各自为 政 、分散办学、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XX 人民政府决定启动 “三大职教园区 ”建设。 20xx 年 7 月 ,由 我 院牵头组建的 “XX 第一产业职教园区 ”正式挂牌, 学 院作为园区理事长单位负责园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日常工作 ,从而 确立了学 院在 XX 农业职业院校中的 引 领地位。 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 联合办学 , 成效显著。 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国内外院校、县市和乡镇开展了 “校企 ”、 “校校 ”、 “校县 ”、 “校乡 ”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收效显著。 (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学融合、 在 企业中 办学 的“ 金牛 班 ” 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 XX最大的奶牛繁养基地金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创了完全办在企业中的工学融合的 “金牛 班 ”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实现了教育教学与社会需要‘零距离’, 知识 能力与岗位 要求‘零距离’。 学生专业能力围绕岗位工作逐年提高 , 取得了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效果 , 从而使 职业教育让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继 “ 金牛班 ” 之后,学院又相继开办了 “ 金牛二班 ” 、“ 泰昆班 ” 、 “ 天康班 ” 等。 17 2. 工学 交替、 “ 一轮半 ” 实践 的“ 新实 班 ” 人才培养模式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促进学生工作经验形成”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学院于 1999年开 创 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一轮半” 实践 的 “ 新实 班 ”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被赋予“双重身份”,学习学期 是学生 ; 工作学期 是企业的准 技术人员,与企业正式员工同等对待, 承担具体岗位工作,接受企业培训和管理考核。 “ 新实 班 ”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生产季节 顶岗工作 ,使学生通过企业环境感悟企业文化,未毕业就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培养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因此,培养的 学生倍受社会青睐,毕业生供不应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 获得成功以后,学院 依托 “中 国 -以 色列 旱区农业示范培训中心”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技术训 练示范 中心,在“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推广 试行 ,同样取得显著成绩。 3.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赢 ” 学院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工作,专门成立了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互动、共建、合作、双赢”为 产学研合作四要素,建立了“四共建、三合作”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四共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就业市场;“三合作”:校企技术研究开发合作、校企技术推广合作、校企技术服务合作。 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可度与日俱增,与我院合作办学已从被动转向主动,产学研合作层次从“参与型”向“渗透型”、“融合型”发展,合作领域越来越广。 (三)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效显著 18 学院设有专门的高职 教育研究机构 ——高职教育研究所,配备专职研究人员。 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 近几年承担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 议 、农业部全国农职教育研究会、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等立项课题20 项,学院教育研究立项课题 38 项 , 教学管理人员先后承担省部级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23 项,院级立项课题 64 项。 获得省部级成果奖的课题 8 项,发表 教育教研 论文 166 篇。 五 、专业建设 优势 (一)专业建设 总体水平较高 学院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来设置 和 调整专业。 20xx 年自主启动专业改革试点工作,同年参加了农业部农 业职业院校“能力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工作 , 20xx 年启动 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不断深化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已建成“畜牧兽医”、“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等 9 个 院级 重点 专业。 专业改革试点工作 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 , 受 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肯定。 各专业教学计划都能较好地体现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合理,各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 时间 比例 为 1﹕ 1 以上 , 学生在校实训时间 累计 在半年以上。 在 重点专业和 核心 课程 中 初步 形成了以教学水平高 、实践能力 强 、 具 有 行业企业经历 的专业带头人 和骨干教师 为首的 专兼结合 的 教师队伍。 (二)课程和教材建设 成效明显 19 1. 课程 体系 学院在 1998 年全面模块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从 20xx 年起,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内容。 20xx 年完成了全部课程大纲的修订工作。 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和理论教学大纲两 套 平行的教学大纲。 积极 推行 “双证书 ”制度 , 效果显著。 学院各专业 从岗位职业分析入手,科学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及科目课程。 目前,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了“四明确”:明 确职业岗位,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链路,明确 职业资格 证书要求。 学院建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的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 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 “ 双师型 ” 教师 、 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或能工巧匠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满意率高。 目前已鉴定 本院学生 5549 人次、教师 129 人次,兄弟学校学生 170 人次、教师 18 人次,培养和鉴定社会人员 1307 人次。 全院近两届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参考率达 100%,过级率分别为%、 %。 20xx 年 , 学院经 XX 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 XX 唯一的 XX 农业技师学院,为今后开 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 2. 精品课程 课 程改革形成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的 思路。 目前, 学院已建成省级、院级精品课程 36 门,其中 省级精品课程 3 门。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各专业课程 20 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 4 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成效明显。 3. 教材 与课件 建设 结合专业教学 和课程体系 改革,学院 高度 重视高职教材建设工作,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材建设。 近两年参编全国统编教材41 部,编写校本教材 47 部,自编大量专业课及专 业基础课的实验 实训指导 书 ,搜集、制作声像教材 6124 部。 通过这些教材的使用与推广 , 增强了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教师应用网络收集信息、了解科技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积极采用 现代化手段 进行课堂教学。 目前,学院 50%以上的课程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 大部分课程根据需要利用闭路电视双控系统进行电化教学 , 成人教育及部分合作办学点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教学,丰富了课堂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 成效显著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实践训练“现场化”、技能鉴定“标准化”、毕业实践“岗位化”,努力打造 专业技能过硬、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零距离”上岗的优秀职业人才。 1.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建立了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各分院院长、实训中心主任与校内外实训基地负责人 等 组成的实 践教学 管理队伍 , 构建了以应用能力为主旨的、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课程体系 , 教学做合一 、 产学研结合 、 在干中学 、 在学中干,实现了学生能力 21 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 2. 建立稳定的实验实训基地 目前,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有 46 个实验实训室, 9 个校内实训基地 , 教学仪器设备配套基本齐全, 能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100%的开出各实验、实训和实习项目。 学院按照 “专业背靠企业群 ”的 发展 思路,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建立了 214 个 稳定 的 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 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生的“三真”训练 —— 以真实的身份、在真实的环境中、参加真实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 3. 职业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职业素质教育就是把 学生 培养成为 既有较强的 职业技能 ,又有 吃苦耐劳、 踏实肯干 、 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的 高技能人才。 “ 德育活动课 ” 是 学院 在“十五” 期间独创的 、 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学生日常 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 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 明显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院还为学生开设了 文化素质 、 专业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课 ,开展了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学院 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六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一) 培训服务效益明显 22 通过实施 “百千万畜牧人才培养工程 ”, 已为 XX 地区培训牛胚胎移植、牛冷配技术高级专业人才百 多 名,畜牧兽医技术 骨干400 多名, 基层 畜牧业生产从业人员近 4000 名,村 级防疫员 500多 名,为 XX州畜牧防疫体系建设 和畜牧业发展 做出了 积极 贡献。 学院 依托 校内实训基地 , 开展节水技术 培训 20xx 人次, 接受 参观 20xx0 人次 , 培养 沼气生产工 830 名 , 培训菌草专业技术人 员 200 多人次。 20xx 年以来, 学院 还根据社会、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需要,先后举办包括行业继续教育及农业实用技术等各类短训班70 多 期,培训 技术 人员 5700 多 人 ,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农业科技服务 水平领先 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 学院形成了农科教结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 六 种 模式 : 校乡共建社 会主义新农村 型— “乌兰乌苏”模式,农科教结合 型 — “大丰” 模式,产业带动型 — “新实”模式, 送 科技下乡 型 — 科技特派员模式,教学服务生产 型 — “动物防疫”模式和项目示范 型 — 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培育推广玉米、水稻新品种 15 个,推广棉花、蟠桃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 项 , 防疫 牲畜 100 万头以上 , 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数亿元。 (三)辐射带动作用领先 为带动 XX 农业职业院校发展,学院主动承担带动责任,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增强适应力、扩大受益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学院 作为园区理事长单位组建 “XX 第一产业职教 23 园区 ”,使学院的 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 通过职 教园区的网络体系辐射到全疆。 学院 于 20xx 年成立了国际合作学院 , 分别 与澳大利亚南澳洲教育部、马来西亚史丹福学院 签订 了联合办学协议,引进国外优质 职教资源,首批开办了 2 个国际合作班。 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等国家的院校开展合作, 向吉尔吉斯民族大学派出教师 2名,招收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等 国 留学生 30 多 名。 这些举措 为 扩大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 积极 贡献。 第 四 章 项目建设 内容 一、专业建设 (一)专业布局 紧密结合 XX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对 高 技能 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围绕 XX 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设置专业, 形成以 农、林、牧为主 , 各 相关 专业协调发展 的专业格局。 开办的专业总数达到 38 个。 重点专业 针对 “ XXXXX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提出的 建设 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 和 大力发展特色 农 副产品 精深加工 业的战略 , 确定 “ 种子生产与经营 ”、“ 畜牧兽医 ”、“ 园艺技术 ”、“ 农 畜特 产品 加工 ”、“ 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 ” 5 个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对 XX 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 促进 作用的专业 作为重点建设专业。 24 相关专业群。某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