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北师大版语文选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内容摘要:

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同年10月29日,江泽民在访问美国期间,戈尔设宴款待江主席,并致欢迎词。 江主席在致答词时,再次引用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希望发展面向新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中美关系。 • 这是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的两句,是写诗人登高所望所感,也不乏比喻意义。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政治上的改革派,曾遭受过保守势力的攻讦,诗中的“浮云”就比喻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 • 自七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总地来说是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的,但也不时地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 江主席两次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旨在中美双方要站得高,看得远,把握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两国关系大局,着眼于世界大局、着眼于把一个繁荣、稳定、和平的世界带入二十一世纪。 泰山 日观峰 日正出 日已出 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飞来峰 一线天 杜甫 ,字子美,公元 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 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 故世称杜拾遗。 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 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 《 蜀相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等名篇。 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 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 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 59岁。 题 解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背景 杜甫 20— 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 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总 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 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 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汹涌的大海 坚定的山岛 丰茂的树木 灿烂的日月星辰 雄伟壮丽 生机勃发 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