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北师大版语文选修西赛山怀古2内容摘要:
刘禹锡( 772842),字 梦得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擢 进士及第 ,登 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素善诗,晚年尤精,与白居易交往甚密,人称 “ 刘白 ” ,白居易尝以诗推刘禹锡为 “ 诗豪 ”。 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 刘宾客。 有 《 刘梦得文集 》。 刘禹锡 《 乌衣巷 》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 石头城 》《 秋词 》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 竹枝词 》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西塞山怀古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濬 ( j249。 n) 幡 ( fān) 荻 ( d237。 ) [诗文解释 ]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 下 ” 和 “ 收 ” 字用得好。 ② “ 下 ” : 一有符合地理形式 ,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 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 “ 收 ” 字 , 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 ,相距遥遥 ,一 “ 下 ”即 “ 收 ” ,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 渲染 出 一方是声势赫赫 ,一方是闻风丧胆。 《 西塞山怀古 》 赏析 作了形象地描绘。 什么手法。 ① 从 形象 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 色彩 上看 ,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 气氛 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 对比 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人世 几回 伤往事,山形 依旧 枕寒流。 ① “几回”二字笔力千钧,不仅抒发了晋吴更替的历史感慨,亦包含人事变迁、时光流逝的深刻含义; 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 不仅如此,还表现出 “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 的意境。 ( 古今对比 ) ②“人生几回伤往事”承上启下,拉回现实。 ③“ 枕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物外的精神。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古今对比手法。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中,如此荒凉冷落。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借古喻今,含蓄委婉地给统治者指出历史教训。 全诗借古喻今,怀古慨今,通过将吴晋双方对比、古今对。20xx北师大版语文选修西赛山怀古2
相关推荐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 “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 “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 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2.感今: •
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吼和乱突出了风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
• 咏史怀古诗歌鉴赏要领之一: 知人论世,找到古和今的连接点。 王昭君 杜甫 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远嫁塞外,客死异乡 貌美 才高志远 汉帝昏庸,不辨美丑 日夜思归,怨恨难平 唐君疏远,不辨贤愚 咏史怀古主题类型之一: 借咏古抒发愤懑,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借古抒怀)。 1对比失落型: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苏轼 2同病相怜型 : 《 咏怀古迹 》 杜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他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诸葛亮 • 他 , 生于唐朝 , 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 , 用他如椽的巨笔和现实的态度 , 留存下那一段腥风血雨的记忆 , 他因此被尊为 “ 诗史 ” ; • 他 , 来自民间 , 亲身体验了流离之苦 , 以他沉郁的诗风和忧民的情怀 , 确立了他在诗坛上的颠峰地位 , 他因此被尊为 “ 诗圣 ”。 • 他 , 心系苍生 , 慨叹 “ 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