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施工组织设计189页(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定位控制线(柱),及时控制好开挖标高及工作面,标准水平桩及基糟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立即进行垫层施工。 场地内表面要清理平整,做好排水坡度,在施工区域内,要挖临时性排水沟。 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工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施工场地应根据需要安装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 开挖基坑(糟)时,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制定相应方案。 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二、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 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 沿灰线切出槽边轮廓线 分层开挖 修整槽边 清底。 坡度的确定: ( 1)在天然湿度的土中,开挖基坑(槽)时,当挖土深度不超过下列数值的规定,可不放坡,不加支撑。 ①密实、中密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 ; ②硬塑、可塑的粘质粉土及粉质粘土 ; ③硬塑、可塑的粘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 — m ④坚硬的粘土 — m。 ( 2)根据基础和土质以及现场出土等条件,要合理确定开挖顺序,然后再分段分层平均下挖。 成品保护: ( 1)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 、龙门板等,挖运土时不得碰撞,也不得坐在龙门板上休息。 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定位标准桩和标准水准点,也应定期复测检查是否正确。 ( 2)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或变形。 必要时,与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 ( 3)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立即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 在敷设地上或底下管道、 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损坏管线。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 1)基地超挖:开挖基坑均不得超过基底标高。 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其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得私自处理。 ( 2)底部保护:基坑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 如基础不能及时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出 米厚土层,待做基础时再挖掉。 ( 3)施工顺序不合理:土方开挖宜先从低处进行,分层分段依次开挖,形成一定坡度,以利排水。 ( 4)开挖尺寸不足:基坑底部的开挖宽度,除结构宽度外,应根据施工需要 增加工作面宽度。 如排水设施、支撑结构所需的宽度,在开挖前均应考虑。 ( 5)基坑边坡不直不平,基底不平:应加强检查,随挖随修,并要认真验收。 三、基础垫层 根据基础设计施工图,对各独立柱基大样图各条边加大 100 进行支模,按设计的基底高程进行抄平,固定模板,检查各独立柱基垫层与设计尺寸是否符合,出现偏差及时纠正。 经检查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后,方可现浇 C10 砼垫层,垫层必须浇捣密实平整,便于上部工序弹基础墨线。 四、钢筋制安 按设计图纸全数检查,绑扎采取全部绑扎,无缺扣、松扣。 柱钢筋插入基板内与基板钢筋连接,平直部分 大于 150。 柱插筋四角部分采用焊接与基板钢筋连接,焊缝长度 12d。 (单面焊)焊缝必须饱满无夹渣部分,以保证现浇砼柱主筋不位移。 基础有两层,钢筋部分必须采用Φ 14 铁马支撑上部钢筋间距 @800,基础钢筋绑扎前必须先清理基坑内杂物,以免污染钢筋。 五、模板工程 模板的几何尺寸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模板采用大模拼装组合,钢管、扣件固定。 必须做到拼缝严密、垂直、不晃动,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 性。 模板上口水平高程与设计高程必须一致,177。 4mm 为合格,超出部分应调整。 六、混凝土工程 应对各部位钢筋、模板全数按设计图 纸检查,自检合格后,在报监理工程师、质检部门检查合格后,监理公司签发混凝土浇筑令后,方可进行。 现浇混凝土配料、搅拌,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执行,严格控制水灰比,对含泥量大于 3%的砾石必须冲洗干净方可进行搅拌混凝土。 混凝土捣固采用φ 50 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捣固,严禁欠振和漏振现象出现。 混凝土浇注成型后必须做到几何尺寸规范、密实、平整,无蜂窝、麻面和露筋现象,无胀模现象。 用自来水养护不小于 10 天,每天三遍。 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和混凝土验收规范要求。 七、试件制作 采取现场随机取样,每一次 取 1 组,采用标准养护,齿龄满 28 天进行送样检测。 八、土方回填 基础土方回填必须采取分层夯实。 每一次回填厚度为 250,回填土方压实系数不小于 94%,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 120Kpa。 第三节、 施工测量及技术措施 一、测量工程总体设想 本工程采用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定位放线,根据所提供坐标点进行轴线控制和细部放样,并建立控制网。 按《工程测量规范》建筑物的水准点布设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楼层标 高传递利用塔吊塔身用 50m 钢尺垂直量距在塔吊塔身上标定标高,各楼层标高以此作为基准点,用 DS3水准仪传递。 轴线基准控制网的建立 根据图纸和现场条件,先按控制网优化理论从图纸上确定控制点位置,用图解法从图纸上得出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作为坐标设计值。 根据业主现场提供的主控轴线桩,校验正确后,用经纬仪测放到现场,做好控制桩,与业主提供的定位基准点组成控制网,用经纬仪和钢尺测角量边,得到相关数据,进行闭合优化计算,得到正确控制点坐标,基准线设置形成井字型控制网,并订设龙门桩和设置龙门板。 以业主提供的水准点为基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本着使用方便、控制点不易被破坏的原则来建立水准网,按《工程测量规范 》中二等水准网的观测要求来施测,对测得的数据进行闭合计算平差处理,得出各点的高程作为标高控制的基准点。 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定期对布设的水准点进行复测闭合水准点,防止出现误差。 结构定位放线:根据平面控制网,在基坑外将经纬仪架设于控制网轴线上,将基础轴线控制网引测至基坑内的施工平面上,将所有控制网线引至施工平面上,复核无误后,进行平面轴线的定位放线。 177。 以上部分放线:将轴线控制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校正,把所有轴线投测到177。 层地坪上。 根据各控制点和轴线关系在基准控制点上部预留 200 200mm 的孔洞,将 DJ 激光经纬仪架设在控制点上向上投射,在预留洞上覆盖磨面玻璃,用特种笔做好标记,再在各楼面投测点上架设经纬仪复核井字形主控轴线是否闭合,然后利用轴线控制网和各轴线的几何关系进行施工层平面定位放线。 根据业主或规划部门指定的水准原点及高程,移测至现场地基稳定不易破坏地点;进行平差校正后,作为该建筑物的水准原点,然后在现场四个角设置四个水准点,以便使用。 楼面标高控制传递方法为:在楼内设水准点,用 DS3水准仪进行两个往返测量复核,测定水准点高程,使用时检查水准点偏差,确认 符合精度要求后方可使用。 传递时用垂吊钢尺的方法,通过预留洞口向上垂直引测。 为避免气候的影响,宜选择无风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测设,同时考虑建筑沉降引起各水准点间高差变化,必要时予以修正,认真做好测量记录,使之传递准确。 建筑物定位后必须进行闭合调整,直至符合精度要求,平面轴线定位采用 J2经纬仪,竖向轴线传递选用 D2J2激光经纬仪,内控法传递,专职测量员施测,将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 选用 DS2水准仪,专职测量员施测,每次水准测量宜一次完成,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往返测量和平差计算,仪器尽量架设 于测点间的中部位置,以减少误差。 钢尺量距时,进行往返测量,应为水平状态量距,当距离大于尺长度时分段量距,用经纬仪指挥。 所有仪器专人使用,专人保管,若发现仪器有误差,超过精度要求或超出有效检验期时,应送相关部门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尽量利用早晨和傍晚时段施测,不得烈日下测量,若晴好和雨天则采用雨伞遮罩。 所用仪器必须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每次测量时要进行复测校核,做好数据记录,保证测量的数据准确。 所有测量计算值均应列表计算。 测量时,测站及后视方向应尽量用控制网点,避免转站造 成的误差累积;经纬仪使用时,应尽量避免垂直角大于 45 度; 进行测角或方向放样时,后视要长于前视,采用盘左、盘右均值; 对易产生位移的控制点,使用前应进行校核; 为减少日照、风荷及旁折光的影响,竖向控制点的传递选择在日出前、日落后一小时、多云、阴天及无风的天气进行。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一项较为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为了确保测量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将委托专业测绘单位负责该工程的沉降观测工作。 沉降观测的频次:每施工一个楼层测量一次,装修阶段沉降基本稳定后每一个月测量一次,直至施工结束,待全部竣工以后 移交业主工程师继续监测,每半年测量一次。 沉降观测点采用内置式,采用 100 100 100mm 的铁盒埋入结构墙柱中,并插入预埋 M16 的内丝钢套管。 施测时,打开盒盖板用 M16 的专用螺栓拧入即可,打开方便且不影响美观。 根据沉降观测成果绘制沉降分布图,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最后计算整个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和相对沉降差,每次提交给业主监理一份临时资料。 工程沉降系统观测资料整理成沉降观测报告后作为工程技术资料存档。 第四节、钢筋工程 一、技术准备 组织相关生产负责人、技术员、施工员、质检员研究图纸 ,组织图纸会审,明确设计意图,弄清施工重难点,控制施工专点。 学习相应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及图集,规范施工;对施工作业班组进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交底和安全交底,为现场施工做好准备。 二、材料及劳动力准备 根据基础、主体施工阶段的特点和总体流程部署,项目部提前提出正负零以上主体结构各楼层施工所需的物资计划和劳务施工队劳动力计划,保证各种材料和劳动力及时进场,满足施工进度需求。 三、现场准备 按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 四、钢筋的进场及堆放 钢筋进场必须附有出厂合格证明、质量证明书、钢筋标识牌,物资部 门、试验 部门等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抽样外观检查(每批抽样 5%),根据规范要求分批进行见证取样和复检。 钢筋进场时要分类码放,做好标识,存放钢筋场地要硬化并设有排水坡度。 堆放时,钢筋下面要垫起(砌筑砖或垫木方),离地面不宜少于 20cm,以防钢筋锈蚀和污染。 另现场准备彩条布,下雨及时覆盖,防止钢筋被雨水锈蚀。 钢筋原材进入施工现场物资部门要及时通知试验人员及监理进行取样。 同一型号的钢材 60t 为一检验批,在 C、 Mn 含量满足规范规定,钢材型号相同时,可作为一个混合检验批。 每次取样组数按照试验手册执行。 试验员将取样及时送试验室检 测,在检测合格后方可对钢筋原材拆捆加工。 五、钢筋的翻样 钢筋翻样应在详细了解所有有关图纸要求基础上,结合设计规范中的构造要求及施工验收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统一考虑。 翻样时必须考虑钢筋的叠放位置和穿插顺序,考虑钢筋的占位避让关系以确定加工尺寸。 应重点注意钢筋接头形式、接头位置、搭接长度、锚固长度等质量控制点。 对于采用闪光对焊接长的钢筋配料时应注意接头位置,保证接头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 10d,接头位置在梁跨的1/3 处为最佳。 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前提下应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合理处理梁柱 交接处,避免“打架”现象,在钢筋翻样时,要考虑梁宽和纵向钢筋根数的相匹配,提前与技术部门沟通,以避免出现纵筋排放不开的现象。 尽量为现场绑扎安装提供便利。 应充分考虑材料使用合理性,优化配料尺寸,尽量利用材料。 钢筋翻样单报送技术部审核后,才能下发配料制作工长并保留原始翻样单备查。 六、钢筋制作 受力钢筋的弯构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HPB235 级钢筋末端应作 180176。 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3 倍; 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 135176。 弯钩时, HRB335 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4 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作不大于 90176。 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5 倍。 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以上的规定外,尚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为 135176。 ,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为箍筋直径的10 倍; 钢筋调直采用调直切断机;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下表。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表: 项 目 允许 偏差( mm)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177。 10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177。 20 箍筋内净尺寸 177。 5 钢筋翻样时,要在熟悉图纸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几方面应引起充分注意: ( 1)按照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梁、柱、板钢筋相互穿插,避让关系,在准确理解设计意图,执行规范的前提下,认真进行钢筋翻样。 ( 2)应严格按照图纸规定和施工规范要求确定钢筋的锚固长度及钢筋搭接长度。 ( 3)钢筋加工要注意首件半成品的质量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批量加工。 批量加工的钢筋半成品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按照规格、品种及使用部位,分类挂牌堆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