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ppt课件2内容摘要:

原因: 制定和主要内容: 影响: • 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西学东渐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迫切需要先进的科技人才。 1904年清政府颁布 《 奏定学堂章程 》 ,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全国施行。 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学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 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1926年 10月教育部颁布 《 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 》 ,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 1917年 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 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 • 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按 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 1915年,袁世凯公布 《 国民学校今 》 中,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 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 • 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教育部于 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至 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 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 这样,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地被淘汰。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 • 大学的改制 蔡元培 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到校任课 ,等等的措施。 北京大学的改制,引起全国高等学校的反响,有些做法当时即在北京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上议决照办。 以后,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办理。 • 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 民国时期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育团体 教育完全免费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