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下册知识总结内容摘要:

⑴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但不是存在电压就一定形成电流,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 ⑵ 电压不能说成是哪一点的电压,表述电压时,必须指明 “哪一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或 “哪两点间的电压 ” 电压表 ⑴ 作用:测量某段电路两端电压 ⑵ 种类:学生用电压表、教学电压表 ⑶ 量程:常用的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0~ 3V 和 0~ 15V) ⑷ 使用:使用前先调指针在零刻线,并联在电路中 ;正负接线柱接线要正确,电流从 “+”接线柱进,从 “”接线柱出;明确分度值、量程,测量时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⑸ 读数方法:先认清所用量程,再根据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压值,由指针所在位置读数 ⑹ 选择量程的方法:在被测电压不超过最大测量值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小量程。 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压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试触法来选择合适的量程。 第二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 ⑴ 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两段的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公式: U 总 =U1+U2+……+U n ⑵ 在并联电路 中,各并联支路的电压都相等。 公式: U1=U2=……=U n 串并联电路的判断 ⑴ 定义法:首尾顺次相连的是串联电路,首和首相连,尾和尾相连的是并联 ⑵ 断路法:串联电路中出现一个断点或去掉一个组件,所有用电器都会停止工作,并联电路中出现一个断点或去掉一个组件,其它用电器仍能正常工作 ⑶ 接点跟踪法:略 ⑷ 电流法:凡是同一股电流经过的用电器一定是串联;电流在某点分成几股(支路电流)电流,再在某点汇成一股电流,这几股电流流过的用电器是并联 判断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的方法: ⑴ 电路的连接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各电路 组件的连接是否正确 ⑵ 仪表接法是否符合使用规则和要求 ⑶ 电路是否有短路现象,若有则会造成烧坏仪表、用电器或电源 ⑷ 电路是否形成断路,造成仪表或用电器不起作用 电路中未知组件的选择 ⑴ 电压表不能连在干路上 ⑵ 电流表不能与其它组件并联 ⑶ 在不能直接推出结论时,学习应用 “尝试法 ”进行分析 第三节:电阻 电阻 ⑴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符号 R ⑵ 单位:欧姆,简称欧,用字母 Ω表示。 换算关系: 1 兆欧 =1000 千欧 1 千欧 =1000 欧 ⑶ 1Ω的物理意义;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1A,则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 1Ω ⑷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其大小由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 与导体中是否有电流、两端是否有电压及电流、电压的大小无关。 ② 导体电阻受温度的影响:对于大多数导体来说,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金属导体的电阻;但有的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碳。 甚至有些导体在温度很低时,电阻会变为零,这称为超导现象。 ⑸ 半导体: ① 导电性居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常用的半导体有硅、锗和砷化镓等; ② 半导体元件的独特功能:半导体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即允许电流由一个方向通过元件。 半导体三极管可用来放大电信号 第四节:变阻器 种类:实验室常用的变阻器有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两种。 作用: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控制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有时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1滑动变阻器: ⑴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移动滑片 P 来改变接入链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⑵ 滑动变阻器的铭牌:铭牌上标的电阻值表示滑动变阻器全部接入电路时的最大电阻值;标的电流值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⑶ 说明: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时 ,一定要采取 “一上一下 ”的连接方式,否则不起变阻作用 1电阻箱: ⑴ 旋转式电阻箱有两个接线柱,还有一些旋盘,使用时将它的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调节旋盘即可。 ⑵ 读数 :将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图中有小三角)乘面板上标记的倍数,再将它们相加就是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 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区别:滑动变阻器可以连续的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而电阻箱不能;滑动变阻器无法读出连入电路的电阻,而电阻箱可以。 第七章:欧姆定律 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欧姆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 19 世纪初期通过实验所的出的结论 ⑴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⑵ 公式: I=U/R 单位:安培,简称安 ⑶ 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 公式中的 I、 U、 R 均应对同一导体(或同一用电器)而言,且对应于同一时刻 ② 关于 I、 U、 R 间的关系,正确的描述只有两种: ① U不变时, I 与 R成反比。 ② R 不变时, I 与 U成正比 ③ 由 I=U/R 变形成 R=U/I 后,不要认为 R 与 U成正比, R与 I 成反比,因为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而与电流和电压的大小无关。 对应于 R=U/I 的正确理解是: R 在数值上等于 U与 I 的比值,对应同一个电阻, U、 I 改变时,其比值不变 ④ 电阻 R 必须是纯电阻。 如我们经常用的灯泡、电炉等可当做纯电阻来处理;而电风扇、洗衣机、电动机就不是纯电阻。 ⑤ 欧姆定律只适用于金属导体导电和液体导电,而对气体、半导体一般不适用。 ⑥ I=U/R 表示的是研究不包含电源在内的 “部分电路 ” 等效电阻:电路中任何一部分的几个电阻, 总可以由一个电阻来代替,而不影响这一部分电路两端电压和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这一个电阻就叫这几个电阻的总电阻。 也就是说,将这一个电阻代替原来的几个电阻后,对整个电路的效果相同,所以这一个电阻就叫这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 电阻的串并联 ⑴ 串联电路: ① 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即 R 总 =R1+R2+……+R n ② 对于 n 个相等的电阻串联, R 总 =nR ③ 串联电路总电阻大于任意分电阻,导体的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⑵ 并联电路 ①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即 1/R 总 =1/R1+1/R2+… …=+1/R n ② 对于 n 个相等的电阻 R 并联, R 总 =R1247。 n ③ 对于两个电阻 R R2并联,则 R 总 =R1R2247。 (R1+R2) ④ 对于三个电阻 R R R3并联 R 总 =R1R2R3247。 (R1R2+R2R3+R1R3) ⑤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这是因为把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对于只有两个两个电阻 R R2并联,干路电流 I,通过 R R2的电流分别为 I I2 则: ① I1=R2247。 (R1+R2)I ② I2=R1247。 (R1+R2)I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 阻 实验原理:由公式 I=U/R 可知,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这种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注意事项: ① 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是断开的 ②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最大阻值处 ③ 电流表、电压表接线要正确,要选择适当的量程。 第四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电压越高越危险:根据欧姆定律解释(电阻一定时) 1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高达几万伏甚至几十万伏,即使不接触也会使人触电,因此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 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不能用湿手触摸用电器:湿手电阻较小,触摸用电器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大,易发生触电事故。 1短路:(电源短路;局部短路) 1避雷针: ⑴ 雷的形成:地球表面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表面层或其它物体的摩擦,地表带负电,而天空上方则带正电。 雷电均发生在积雨层,由于积雨层内空气所含的水蒸气比干燥空气多,而电荷极易吸附于水珠表面,故积雨层可积聚许多电荷,这两重电荷积累很多后就会放电。 ⑵ 雷电的破坏作用: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压非常高,放电时会产生很大的电流。 当云和大地之间的放电通过 人体时,会致人死亡;通过树木、建筑物等,巨大的热量和振动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⑶ 避雷针:用金属做的,放在房屋的高处,当电荷传至避雷针尖上时极易沿着金属线流入大地,从而使云层和建筑物之间的电荷中和,而保护建筑物。 ⑷ 避雷针的安装: ① 避雷针要比建筑物高,且要做成尖状以利于放电。 ② 埋在地下的部分做成蜈蚣状,目的是与大地充分接触,提高导电性。 第八章:电功率 第一节:电能 能的转化: ⑴ 发电过程和用电过程都是能的转化,发电机在工作时把各种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而在用电过程中,则是电能转化其它各 形式的能 ⑵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我们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电能表:电能表:安装在干路上 “遵循 3进 4 出的接线原则 ”。 电功: ⑴ 定义:电流所做的功 ⑵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⑶ 公式: W=UIt=UQ 式中: U为电压, I 为电流, t 为时间, Q 为 t 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电量 ⑷ 单位:焦耳,用 J 表示。 另一个单位: KWh 换算关系: 1KWh=106J ⑸ 测量仪器:电能表。 读数时,电能表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电路上消耗的电能量,计数器上的最后一位数字是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字,单位: KWh 电功率: ⑴ 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 ⑵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