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的药用及加工内容摘要: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枸杞的药用及加工枸杞为茄科枸杞,属多分枝灌木,约有 80种。 多数种分布在美洲,其中南美洲的种类最多。 欧亚大陆约有 10种,主要分布在中亚种类最多。 我国有 7个品种和 3个变种,多数分布在西北和华北。 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都有野生,中心分布区域是在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至山西的黄河沿岸地带,其中又以宁夏枸杞最为著名。 杞子、西枸杞、津枸杞等。 枸杞有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点,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常生于土层深厚的沟岸、山坡、田更和宅旁,其优良品种主要从自然杂交中培育而来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种植的品种性状比较稳定,分布较广,单产 2、较高的枸杞品种有宁杞 1号、宁杞 2号、大麻叶;其次还有小麻叶枸杞、黄果枸杞、白条枸杞、尖头黄叶枸杞和圆果枸杞等。 高 m,生长期 35年50 年,开茄红色或淡红色小花,结枣核大小的鲜红色果实。 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名贵中药材和滋补佳品,具有补益、治虚、抗衰老、保肝和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枸杞作为药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除了诗经中的记载外,宋代苏东坡在小圃枸杞一诗中曰:“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指出枸杞的根、茎、花、果都可利用。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那时,人们对枸杞子已不是当作一般药材利用,而是把它作为珍贵 3、药材和高级滋补品来对待。 枸杞果实是补益治虚良药,历代“本草”对其功效都有过论述。 食疗本草称枸杞能“坚筋骨,去虚劳,补精气”。 本草汇言中记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 ”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枸杞作为滋补强壮剂,早已被临床应用证实了。 主要用于体弱气虚或劳累过度而精血亏损,以及作为老年人的补益之品。 如用枸杞酒补血益气;将枸杞与人参、龟板、鹿角结合熬成的膏,具有填精补髓、益气强壮之功效;枸杞子与五味子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能解除疲劳,提高食欲。 枸杞对肝、肾慢性病还有治疗作用。 对于肾精不足型的神经衰弱症,可用一味枸杞膏或 4、杞元膏,也可用枸杞、黄精结合为丸,久服能生精补血,益气安神。 对于肝阴不足型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可用枸杞结合当归、熟地、沙参、麦冬等,可补血护肝。 枸杞根皮(地骨皮),气味苦寒。 本草纲目记载,枸杞根皮“能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治五内邪热,吐血尿血,咳嗽消渴,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中平胸肋痛,下利大小肠。 ”我国科学研究指出,枸杞子能显著地使老年人血液中老化的 8项指标向年轻化逆转;有延缓衰老和抗疲劳的作用,能提高脱氧核糖核酸损伤后的修复能力;能显著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及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可使肿瘤患者不因白细胞数量降低而中断放射治疗等。 可加工成各种营养食品。 尤其以中宁枸杞品质 5、最佳。 中宁枸杞干果皮簿口感纯正甘甜而无苦涩味,果实呈红色或紫红色,果型或呈椭圆形且扁长,果脐白色,果身先端有小尖,包装不结块。 宁夏人常将枸杞子、莜麦、苏子、牛肉、大麦制成“五香炒面”;用枸杞为主熬成“八宝粥”;以枸杞为馅做成的各式糕点等。 目前,市场上新开发的枸杞食品更是琳琅满目,以下列举几种以枸杞为原料生产的饮品。 (1)无糖枸杞豆奶粉配料:优质大豆、鲜牛奶、中宁枸杞。 每 1000g,脂肪大于 3g,总糖(以还原糖计)小于 30g。 该产品选用了优质大豆、鲜牛奶,取枸杞之精华,经科学新工艺精制而成。 它富含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而且不添加蔗糖及任何甜味剂,具有低热、低脂、高蛋白之特点,特 6、别适合各类忌糖及肥胖的患者或人群食用。 (2)枸杞豆浆精配料:优质大豆、鲜牛奶、蜂蜜、枸杞原汁、蔗糖。 每 100肪大于 糖(以蔗糖计)小于 80g。 该产品为全天然食品,选用优质大豆、鲜牛奶、蜂蜜、蔗糖,萃取枸杞之精华,利用动植物蛋白互补原理,经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它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不含胆固醇,具有低脂肪、高蛋白之特点。 (3)枸杞浓缩蜂蜜枸杞浓缩蜂蜜含枸杞汁 20%,纯蜂蜜 80%,选用中宁枸杞和优质纯天然蜂蜜,采用先进设备和科学工艺,经真空浓缩而成。 它很好地保存了原料中原有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良好的营养佳品。 食用方法:用温开水冲服,用量随意,内服外涂均可,但不宜高温蒸煮。 品附加值小,90%以上的枸杞通常以枸杞干果形式在市场上流通出售,流通量每年达 3000万 且仍在以 15%的年递增率上升。 枸杞加工企业的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工艺流程落后,因此,枸杞的深度加工潜力亟待挖掘。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