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一矿通风系统专项(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79 顶板管理 ............................................................................................ 79 防治水 ................................................................................................ 80 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 81 综合防尘措施 .................................................................................... 82 预防瓦斯 ............................................................................................ 82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 83 监测监控系统 .................................................................................... 83 人员定位系统 .................................................................................... 84 紧急避险系统 .................................................................................... 84 压风自救系统 .................................................................................... 86 井下供水施救系统 ............................................................................ 86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VII 通信联络系统 .................................................................................... 87 结 论 ...................................................................................................................... 88 致 谢 ...................................................................................................................... 88 参考文献 ...................................................................................................................... 89 附 图 ...................................................................................................................... 90 附图 1:通风容易时期通风系统图 ................................................................... 90 附图 2:通风容易时期通风网络图 ................................................................... 91 附图 3:通风困难时期通风系统图 ................................................................... 92 附图 4:通风困难时期通风网络图 ................................................................... 93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1 1 绪 论 矿井通风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专业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成绩的最终考核,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总体上深入认识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煤矿安全技术问题的能力;培 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进一步训练撰写技术文件和绘制工程图件的基本技能。 进行矿井通风设计是一个涉及矿井通风、井巷工程、采煤方法、矿井安全技术措施等诸多技术科学方面的系统工程,虽然本次设计题目中存在一些理想的条件,但是通过这次设计,我已经基本掌握了矿井通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了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训练了撰写技术文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次设计的参照矿井是中平能 化集团平煤一矿,设计之前,我在该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毕业实习,通过地面参观、参加科室实习及井下生产实习,对矿井的情况有了一个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本次设计就是在中平能化集团平煤一矿实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矿井生产图纸和数据,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作了一些改动后,对矿井进行通风设计。 其主要内容包括:井田自然概况及地质特征、矿井井田境界、储量和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及采区设计、采区通风、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矿井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 本设计以《矿井通风毕业设计指导大纲》为依据,按照《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国家设计标准 》、《矿井设计手册》 的要求。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和知识范围的限制,设计中难免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审阅老师批评指正。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2 2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矿区概况 地理位置与交通 平顶山矿区位于河南省西部。 平煤一矿位于平顶山市区以北 处,属平顶山煤田。 地理座标:东经 113176。 11† 45‡~ 113176。 22† 30‡,北纬 33176。 40†15‡~ 33176。 48† 45‡。 一矿至平顶山站 9 公里,通过矿区专用铁路可直达漯宝铁路。 漯宝铁路连接京广、焦柳两大铁路干线。 平顶山站至京广铁路 70 公里,至焦柳铁路 28 公里。 以平顶山市为交通枢纽,有柏油公路沟通各县市,交通极为方便。 图 11 平煤一矿交通位置图 Fig. 11 Traffic location of Pingdingshan mine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3 地形地势及河流 一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平顶山、落凫山位于井田中部,二山南陡北缓,基本呈单面山形,走向近东西,地势北高南低,形成本井田范围内的分水岭。 平顶山海拔 + 米,落凫山海拔 + 米。 南北两侧冲沟发育,多为季节性冲沟。 井田内山间冲沟发育。 该区河流属淮河支流沙河水系。 湛河自西向东流经矿区 东南部,河宽约 50m左右,流量 ~ ;沙河流经矿区南部及东部,为矿区东部边界,河宽约 50~ 250m,流量为 ~ 5210m3/s。 沙河上游建有昭平台和白龟山两座大型水库,可调节河水流量。 区内主要河流流经区域有 300~ 450m 第四系粘土层与煤系地层相隔,因此地表水对矿井开采不会造成威胁。 目前,河水流量甚小,枯季水量更小,仅在洪泛期水量稍大。 白灌渠由南向北横穿矿区中部,渠宽 20~ 30m,流量一般为 ~ 15m3/s。 此外,由于矿区内地势大部平坦,泄水条件差,在 低洼处雨季容易积水,形成小面积暂时性内涝洼地。 据历年统计资料,平顶山矿区最高洪水位 +80m。 气象 /地震 该区属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为典型的中原气候。 历年最低气温 15℃( 1958年 1 月 16 日),最高气温 ℃( 1962 年 6 月 21 日),历年平均气温约为 15℃;年最大降雨量 ,最小降雨量 ,平均年降雨量 ,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份,约占年降雨量的 70%,春季降雨量甚少。 降雪期为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 3 月,历年最大积雪 16cm。 该区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平均绝对湿度为 ,平均相对湿度为 67%。 冰冻期最长时间为 170 天( 1963~1964 年),最大冻土深度 14cm。 春夏季风向多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季风向以西北风为多,最大风速 24m/s,平均风速 ,常年风向以北东向为主。 平顶山位于许昌~淮南震带的南缘。 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域划分的意见,本区为 VI 级地震列度区。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 519 年到公元 1942 年的 2461 年间, 许昌地区共发生地震约 84 次,河南省有史以来的 8 次大地震中, 7 次对本区有较大破坏。 1556年 1 月大地震时,临汝、宝丰、郏县等地的 地震列度为 6 度。 本地区地震频繁,说明新构造活动强烈。 本设计地震列度暂按 6 度考虑。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4 地质特征 矿区范围内的地层情况 (1) 寒武系崮山组:为灰至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厚度大于 68 米。 (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度 62~ 92m,一般 80m 左右。 该段为一套以海相沉积为主的含煤岩系可分四段:第一段巩县段,灰至深灰色铝土质泥岩,间夹砂质泥岩。 局部相变为砂岩。 顶部含煤一层(庚 23),厚度 ~ ,偶见可采点。 本段厚 2~ 14m,平均 8m。 第二段下部灰岩段,厚 14~ 26m,一般为 19m,以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 L L7)为主,间夹砂质泥岩及煤线。 第三段中部泥砂岩段,厚 23~29m,一般为 25m,以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细砂岩为主,间夹石灰岩( L L5),及薄煤七层。 第四段上部灰岩段。 厚 24~ 31m,一般为 27m,以灰及深灰色厚层细晶质石灰岩及薄层泥灰岩( L1~ L3)为主,夹泥质粉砂岩、泥岩、薄层细砂岩及薄煤四层。 (3)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85。 1S)该组厚度 2943 米,平均 38 米,分三段:第一段己煤段,灰至深灰色粉砂泥岩,第二段砂岩段,第三段香炭段。 (4)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 组( P178。 1sh)该组厚约 120m 左右,分五段:第一段香炭砂岩段,第二段小紫斑泥岩段,第三段砂锅窑段,第四段大紫斑泥岩段,第五段戊煤下段,含薄煤三层。 (5)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185。 2sh)该组厚约 550m,分七段:第一段戊煤段含戊 1戊 9戊 8 三至四层煤,戊 910为主采煤层,煤厚。 第二段戊煤上段。 (6) 二叠系上统平顶山组( P178。 2P),厚度 90~120m,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7)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P178。 2sh)厚度 300m,灰绿至绿色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局部紫红色。 (8) 新生界第三系( N)灰白色泥质灰岩沉积不稳定,厚 米。 (9) 第四系( Q)厚度 0~ 450m,第四系沉积最厚部位在矿井东部,主要为棕黄色,砂质、粉砂质粘土。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平煤一矿位于主体构造李口向斜西南翼中段。 基本构造为一走向 N55186。 ~75186。 W,向 NNE 倾斜的平缓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 5186。 ~12186。 ,一般 6186。 ~8186。 ,井田内 26~29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5 勘探线深部最大倾角 22186。 井田内构造简单,褶皱一般不发育。 煤层沿走向虽有小的起伏,但大断层稀少,仅在井田中、深部发现落差在 20~40m 的正、逆断层五条,并伴有次一级宽缓向斜和背斜,井田内小断层较发育。 1) 褶皱 (1) 郭庄背斜 背斜轴位于尹充村野猪岭一线 ,走向北 60176。 西,向北西倾伏,东北翼倾角 8176。 15176。 ,西南翼倾角 6176。 11176。 倾伏端在 28 勘探线东侧岳家小窑附近出露较明显,向东南沿至十矿,区内延展长度 800m。 268 孔、 266 孔、和 2716 孔有控制。 (2) 牛庄向斜 向斜轴部位于丁家村及老沟村一线。 轴向与郭庄背斜大致平行。 呈北西向展布。 由十矿进入本井田,倾伏于老沟附近。 区内延展长度 600m。 地表全被黄土掩盖,从 2 27 勘探线剖面图看, 2612 孔、 2715 孔、 279 孔,井下 戊 810— 21171 采面、戊 810— 21151 采面、戊 810— 21191 采面、戊 8— 21210采面均有控制。 2) 断层 (1) 牛庄逆断层( F1) 走向 N35176。 45176。 W,倾向 NE,倾角 40176。 ,落差 925m,井田内延展长度1500m,西北端消失。平煤一矿通风系统专项(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