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j 类出行目的的出行发生量影响因素,工作出行取为劳动力资源数,弹性出行取为人口数,回程出行取为非回程出行吸引量; a、 b回归系数,根据重庆市与南岸区,以及 XX 工业区交通量调查资料回归后分析得到。 经回归分析可得个出行发生量预测模型为: 上班 : 0 11 ii XY 1iX i 交通区劳动力资源数 弹性 : 4 32 ii XY 2iX i 交通区人口数 16 回程: 33 ii XY 3iX i 交通区非回程出行吸引量 将各类出行目的的出行发生量相加,便得到该交通区的发生量。 交通吸引量预测模型 上班: 44 ii XY iX4 i 交通区就业岗位数 回程: ii XY 55 iX5 i 交通区居住人口数 将各类出行目的的出行吸引量相加,便得到该交通区的吸引量。 出行分布预测 —— 出行在城市空间的分布。 出行分布是指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 交通分布预测就是 在目标年各交通小区的 出行产生量 一定的条件下, 根据现状 OD 分布量及各区因经济增长、土地开发而形成的交通量的增长,来对各区之间及各区内部的出行量进行预测。 针对本道 路 工程 情况,我们选用了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假定交通区 i 到交通区 j 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区 i 的交通产生量、交通区 j 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区 i 和 j 之间的 交通阻抗参数,如两区间交通的距离、时间或费用等成反比。 重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j ijjijjiij tFAtFAPT ))(()( 其中 Tij—— i 区到 j 区出行量; Pi—— i 区的发生量; Aj—— j 区的吸引量; F(tij)—— 摩阻函数。 经计算后的工业园区次干道出行分布预测表格如下: 规划年限各交通区交通 OD 表 (单位: veh/h) 17 小区号 1 2 3 4 5 6 1 187 341 320 293 160 143 2 332 303 312 362 176 158 3 350 328 197 343 352 309 4 323 345 321 350 307 357 5 131 198 313 335 198 279 6 152 138 337 318 311 267 交通方式预测 确定出行量中各交通方式所占比例,本项目采用的是 Logit 模型: n im VmVmjmi eeP, 其中: jmiP, i、 j 交通区间第 m 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Vm第 m 种交通方式的阻抗 mm TaCaaVm 210 Cm 第 m 种交通方式 i、 j 区域的费用 Tm 第 m 种交通方式 i、 j 区域的时间 a0第 m种交通方式的特征常数 a a2回归常数,根据现状重庆市与南岸区,以及 XX 工业区交通量调查资料回归后分析得到。 经计算可得 本项目范围内 预测年限交通方式结构如下表所示: 预测年限交通方式结构 (单位: % ) 方式 \年 20xx 20xx 20xx 2020 步行 64 58 53 48 公共交通 18 21 23 26 出租车 18 小汽车 货车 17 出行分配预测 在已知全部的出行的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便可利用机动车分配模型将前面预测的各区之间交通量分配到具体的道路网上 ,在路网上得出各路段和路口的交通流量。 这些成果便是进行交通预测所需要的最后成果,是进行交通分析和方案评价所需要的指标。 本项目的交通量分配预测是建立在 TRANSCAD 软件上,采用的是平衡分配法,其基本原理为 : 每位出行者都要寻找适合它出行的最短路径;当某一路径由于所经路段上的流量增加而导致行程时间加长时,就会有一部分出行者去寻找新的最短路,而产生路径之间的流量转移,当所有出行者都使用最短路时,路径之间流量的转移就停止,此时所有出行者得到的出行时间最短,路网系统的总出行时间也达到最小,出行者与路网系统之间达到平衡。 采用上述模型,利用 TRANSCAD 软件对本项目进行预测,得到 各条道路各规划年交通量详见下表。 高峰小时交通流量表( pcu/h) 断面 时间 南北次干道 A 支线 B 支线 20xx 年 824 588 581 20xx 年 1432 1022 1009 2018 年 1978 1410 1392 2023年 2387 1706 1686 车道数计算: 19 PHVwiB fffCVCDDHVN // 式中: DDHV— 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 BC 相应于不同设计车速的基本通行能力 iCV/ 相应于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负荷系数 Wf 车道宽和路肩宽修正系数 HVf 重车修正系数 Pf 驾驶员综合特征修正系数 N — 单向车道数 参照《交通工程手册》, iCV/ =, Wf =, HVf = Pf = 得南北次干道车道数: N=,取整数得单向车道数为 N=3,得该路为双向 6 车道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得 A、 B 支线 车道数: N=,取整数得单向车道数为 N=2,得该路为双向 4 车道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第四章 项目地区建设条件 项目所在地区位置 重庆 XX 组团位于重庆市东部新区。 本工程位于重庆 XX 组团 XX 工业园区东南角。 南北次干道为南北走向,起 始于巴渝路, 沿线经过庙冲子、上将军窝、紫泥湾,穿过团山堡、大天井、水 漄 田,最后在大罗凼与园区东西干道相接, A、 B 支线 分别为南北次干道基本垂直相交。 20 气象及水文条件 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年平均气温 18℃左右,日照 小时,降雨量为 11001250 毫米,无霜期 320 天。 具有冬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多伏旱,秋短多阴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多雾,日照少等特点。 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具有春早、夏长、秋多绵雨、冬暖多雾的特点。 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特征,主要集中时间为 57 月份,占全年降雨量 45%,年平均日照 1230 小时,无霜期平均 320 天,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农作物、果木及其林木生长。 区域内有芋河沟、大溪沟 — 统井沟和盘家沟三条主要溪河由南向北流入长江;沿线还有材封沟水库、小锅凼水库、 大锅凼水库、洛凼水库等小型水库;垒子口水库位于规划区南侧,为广阳镇境内最大的水库,库容量200 万立方米。 区域内长江沿岸百年一遇水位为 米。 地质环境条件 地形地貌 该区位于南岸区 XX 工业园区,地形总的趋势为南东高北西低,地势相对平缓,地形坡角一般 5176。 ~10176。 ,局部 20176。 ~25176。 区内最高点位于南东侧,高程 ;最低点位于北侧的长江边上,高程 ,相对高差。 该区地貌形态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 另外沿长江岸边发育有部分河漫滩,调查区内总的地貌单元 主要为丘陵,地形较简单。 21 地质构造 区内主要构造为明月峡背斜及麻柳丰禾向斜。 明月峡背斜南起巴南区姜家南西侧,北至梁平的新盛的西侧,走向长 228km,轴向 N10176。 E 或近于南北向,轴部出露最老地层,在长寿县竹河北侧有二叠系( p)地层出露,轴部主要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 ( 1T j),两翼则为三叠系雷口坡组( 2T l),须家河组( 3T xj)及侏罗系下统,中下统及中统地层,背斜为不对称 背斜,西翼倾角 40176。 ~70176。 ,东翼倾角 35176。 ~45176。 背斜西侧为麻柳丰禾向斜,向斜轴走向基本与背斜走向平行,轴部略向西突出呈“弓”形,轴部最新地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 J3 p),两翼则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J2 s),新田沟组( J2 x),等地层,倾角东翼 50176。 ~10176。 ,西翼 20176。 ~10176。 规划区位于明月峡背斜南段西翼及麻柳丰禾向斜中段东翼,岩层产状倾向 310176。 ~313176。 ,倾角 15176。 ~19176。 ,呈一单斜构造。 在规划区内地面调查,区域内主要有两组裂隙: 第一组裂隙( I):产状 175176。 ∠ 80176。 ,裂面平直,裂隙宽 2mm~10mm,水平延伸长度 ~,裂隙间距 ~,有少量粘土充填,属构造裂隙。 第二组裂隙( II)产状 87176。 ∠ 65176。 ,裂面平直,裂隙宽 ~10mm,水平延伸长度 ~,裂隙间距 ~,无填充,属构造裂隙。 岩层产状有北西向南东岩层倾角逐渐增大,但未发现断裂构造及褶曲,规划区内地质构造简单。 岩性特征 该区出露地层由 第四系冲洪积土层、坡积层、以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 22 组地层组成。 下沙溪庙组以下地层出露于规划区外南东侧,区内深埋地下,现就该区域出露地层,分述如下: ( eldl4Q ),厚 ~。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地带,高程 以下,为黄褐色砂土,含粉质粘土、底部为砂卵石,稍密 ~中密,稍湿 ~湿,局部含泥质较重,底部卵石含量约为 20%, 80%为砂土。 ( eldl4Q )厚 ~,最大 厚度可达 左右。 黄褐、紫红色含碎石粉质粘土及粘土,碎石为砂、泥岩碎块,粒径~ 居多,含量约 15%左右,粉质粘土具塑性。 山坡地带厚度较薄,一般 ~ 左右,河谷地带厚度一般 ~。 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 J2 s),按岩性差异可分为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现分述如下: ( 1)上沙溪庙组( J2 s)厚度 1552m~1736m,一般厚度在 1644m 左右。 改组地层为 1: 20 万重庆幅区域地质图中无露最广的一组地层,分布约占图幅面积的 40%,为一套河湖碎屑岩沉积,其岩性为紫红、暗紫,夹少量灰绿色,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紫灰色厚层 ~中厚层,细 ~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尤从底部黄灰色厚层 ~块状,细 ~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厚度25~30m,作为上、下沙溪庙组分层界线。 此层砂岩厚度较稳定,底部含砾石或砾岩。 ( 2)下沙溪庙组( J2 xs),厚度 495~671m,一般厚度 583m 左右。 23 该组地层亦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呈长条状展布于背(向 )斜两翼。 岩性为紫红色夹灰绿色厚层 ~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夹厚层状岩屑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其底部有一层厚层状较稳定长石石英砂岩(俗称关山砂岩)厚 15~30m 与下伏新田沟组分界,为假整合接触。 自然条件 项目所在地 林地和农地占总用地的 %,植被茂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现状除了 部分村庄分布之外, 无工业 企业。 工程建设条件 本次干道建设区域处于于 XX 工业园区东南位置, 紧靠明月山麓,地势高低不平,属于山地重丘,场区内还有小型水库分布,这给工程建设施工带来很多不便。 场地 内 总的运输条件较差,现有 道路密度不高, 主要靠黄明公路与外界联系,另零散分布一些等级不高的水泥道路联系河口场和明月沱,并 有 一些等级极低的沙石路面 与外界连通 ,道路通行能力 较 低。 这给工程施工时材料机具的运输和土石方的调配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此次干道工程的工程建设条件较差,施工建设难度较大。 本工程砂岩在沿线储量丰富,埋层浅、质量好,开采方便,块石可就地开采,现场机械加工,以减少运输,降低成本。 但施工前应作饱水抗压强度试验,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石料严禁使用。 本路段沿线没有河砂及砂卵石分布,工 程所需河砂及砂卵石可以就近采购。 24 工程所需粘土,可以从沿线沟谷及泥岩分布地带采集,施工用水从沿线水库、水塘、溪沟中抽取。 所用水泥、钢材、木材等可就近在市场上购买。 第五章 工程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规模 XX 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由一条南北次干道和两条与南北次干道相交 A、 B 支线 组成。 南北次干道全长 ,为城市 I 级次干道,路幅宽 32 米,双向 6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50km/h。 A 支线 全长 ,为城市 II 级次干道,路幅宽 22 米,双向 4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40km/h, B 支线 全 长约 ,为城市 II 级次干道,路幅宽 22 米,双向 4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40km/h。 本道路工程占地面积约 208 亩,涉及房屋拆迁数量约 1900 平方米。 工程总投资约 10313 万元,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约 5210 万元。 建设标准 南北次干道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I 级 规划路幅宽度: B=32m 设计行车速度: v=50km/h 设计最大纵坡: % 设计最小纵坡: % 设计最小平曲线半径:。工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