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根据项目田、路、沟等工程规划布置,新增来源如下 :未利用地为 亩,合并农村道路为 ,田坎为 ,农田水利为 320亩,建设用地 亩,可新增耕地 亩。 提高耕地质量方面。 通过实行田、水、路、林和废弃建设用地综合整治 ,增加和改善水利设施,改良土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通过土地整理,使耕地粮食产量由亩增加80~100kg,投入产出比明显提高,耕地质量明显改善。 (四)水土平衡分析 灌溉水源分析 ( 1)降雨量分析 根据 XX 气象站 1956~ 20xx 年 45 年降雨系列资料,经过频率计算分析,多年平均降雨量 = mm,多年降雨变差系数 Cv=,结合《临汾地区水文计算手册》采用 Cv=, Cs=2Cv,通过 PIII型理论曲线,根据曲线查得不同频率年降雨量, P20%= mm, P50%=506. 6 mm, P75%= mm, P95%= mm。 表 31 75%典型年逐月降雨量表 单位: mm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小计 2 1 6 3 6 2 1 1 3 1 1 1 4.7 .3 .5 ( 2)地下水可供水量 根据临汾市《水资源评价总报告》,扣除现有工业用水、人畜吃水等,本项目区所在区域地下水可利用量有 万 m3,地下水开采量已经达到 万 m3,开采系数为 ,还有开发利用程度为尚有潜力。 灌溉方式分析 根据项目区现有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考虑当地农民耕作习惯,大田粮食作物采用管灌。 ( 1)种植结构 项目区设计灌溉 面积 39237亩,根据当地情况规划全灌区的农作物和种植比例,见表 32。 表 32 种植比例 作物 小麦 棉花 玉米 蔬菜 复播指数 面积(亩) 17657 5886 5886 9808 种植比例( %) 45 15 15 25 ( 2)灌溉用水量 灌区净灌溉用水量采用水量平衡计算: M=E- P0- V 式中: M——作物净灌溉定额, m3/亩; E——作物田间需水量, m3/亩; P0——作物生长期有效降雨量, m3/亩; V——土壤水可利用量, m3/亩。 经过取整处理,保证率为 75%时,作物需水量见表 3—3。 表 3—3 作物净灌溉用水量成果表 单位: m3/亩 作物名称 小麦 棉花 玉米 蔬菜 作物田间需水量 340 360 320 400 灌溉用水量 180 200 160 210 ( 3)灌溉制度 考虑降水利用因素,需水过程通过以上计算所得,结合当地群众灌水经验和实验资料,确定 %的作物灌溉制度如表 34。 表 34 作物灌溉制度 作物名 种植比 灌水次 灌水 灌水定 灌水起止时间 灌水称 例 a( %) 序 额 天数 T 性质 ( m3/亩) 始灌 终灌 (月 日) (月 日) 小麦 45% 1 分蕖 40 10 月 21日 11 月 9日 20 2 越冬 30 11 月 21日 11 月 30日 10 3 拔节 35 3月 16日 3月 25日 10 4 抽穗 30 4月 3日 4月 10日 8 5 灌浆 45 4月 25日 5月 6日 12 棉花 15% 1 播前 40 3月 28日 4月 2日 6 2 现蕾 40 5月 7日 5月 16日 10 3 开花 30 6月 2日 6月 9日 8 4 结铃 40 7月 26日 8月 4日 10 5 吐絮 50 8月 26日 9月 4日 10 玉米 15% 1 播前 50 3月 28日 4月 2日 6 2 拔节 40 5月 30日 6月 3日 4 3 抽穗 30 6月 18日 6月 21日 4 4 灌浆 40 7月 26日 8月 2日 8 蔬菜 25% 1 30 4月 16日 4月 20日 5 2 30 5月 1日 5月 5日 5 3 30 5月 26日 5月 30日 5 4 30 6月 11日 6月 15 5 日 5 30 6月 26日 6月 30日 5 6 30 7月 16日 7月 20日 5 7 30 8月 1日 8月 5日 5 复播 25% 1 播前 30 6月 2日 6月 17日 16 2 拔节 40 7月 12日 7月 21日 10 3 抽穗 40 8月 5日 8月 9日 10 4 灌浆 40 8月 26日 9月 4日 10 根据灌溉制度,灌 水率是指项目区内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是计算灌溉设计流量的依据。 净灌水率用下式计算: 其中: q——灌水率, m3/s/万亩; α——作物种植比例( %); m——灌水定额, m3/亩; T——灌水持续时间, d。 计算的灌水率结果如表 35。 表 35 灌水率计算表 作物名称 种植比例 a( %) 灌水定额 灌水天数 T 灌水率( m3/s/万亩) ( m3/亩) 小麦 45% 40 20 30 10 35 10 30 8 45 12 棉花 15% 40 6 40 10 30 8 40 10 50 10 玉米 15% 50 6 40 4 30 4 40 8 蔬菜 25% 30 10 30 5 30 5 30 5 30 5 30 5 30 5 复播 25% 30 16 40 10 40 10 40 10 根据灌水率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绘制灌水率图如图 31 所示。 由图确定设计灌水率取 m3/s/万亩。 图 31 灌水率图 需水量计算 项目区耕地面积按 39237 亩计,各种作物在各月的灌溉用水量用下式计算: 其中: m—作物某月灌溉灌水定额, m3/亩; A—该作物的灌溉面积,亩。 根据灌溉制度,计算得各种作物的灌溉用水过程如下表: 表 34 作物净灌溉用水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万 m3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小计 0 0 11 16 10 12 11 13 6 7 5 0 95 项目采用管道输水灌溉,净灌溉用水量为 万 m3,灌溉水利用系数取 ,则年毛灌溉用水量为 万 m3。 可供水量计算 除现有工业用水、人畜吃水等外,项目区所在区域的地下水每年还有 10147 万 m3 没有利用,通过规划,合理布置机井和利用浍河水库进行提灌,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区现有农业的灌溉用水。 水土平衡分析 项目区内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棉花和玉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 ,设计保证率为 75%的典型年灌溉用水总量为 m3,而地下水有 10147 万 m3尚可利用。 灌溉用水高峰期可以进行调解,缓解用水的高峰,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 所以项目区水资源供给量完全可以满足灌溉需水量要求。 (五)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土壤因素 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经济收益。 气候因素 项目区属于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最高气温 ℃ ,最平均低气温- ℃。 加上大风、干旱、冰雹等气候因素,对该地区种植作物的类型和作物的产量将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投入因素 项目整理区虽然水浇地占一定比例,但是所配套的灌溉设施不完善,在八月、十月和三月 降雨量是小麦生长期内关键时期,如果这三个月降雨不能满足小麦的生长需要,就会大幅度减产,其他农作物也一样。 因此,发展灌溉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的首要措施。 土地利用方面因素 土地利用率方面:一是项目利用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契机,充分利用国家资金,通过科学规划,使项目区部分废弃的建设用地得到合理利用。 二是项目区内未利用地还有大部分没有得到利用,且开发条件不是很好。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内的未利用地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效率方面:项目区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加上缺少资金投 入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已利用土地特别是耕地利用形不成规模,利用效率不高。 总之,由于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 (六)公众参与分析 政府通过成立的项目领导组和国土等相关部门及乡镇干部的宣传,并通过已实施的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到村民,对土地整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项目区基础设施部分是在上世纪就有的,急需整修,以利使用,项目区群众对土地整理有很高的积极性。 在项目策划可研编制期间,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发现,各村的作物产量比较低,每亩仅 200~ 250kg(主要作物小麦和经济作物),主要是因为干旱引起的。 因此,他们十分渴望对自己家承包的责任田进行整理,尤其是配套灌溉设施十分欢迎。 如果配套了灌溉设施,每亩产量能达到 300~ 400kg,不但能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能提高复种指数。 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可以适当增加蔬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的种植比例。 同时,当地干部、群众对土地整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包括: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案引水,降低灌溉成本,同时采用比较节水的灌溉措施;现有的道路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的要求,需要对现有的道路进行维修并加强道路建设 ;农户们还希望相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种田的技术培训,提高土地产出率;另外,农户们对新增加得耕地的分配提出了自己想法,希望本村的村民有优先承包的机会。 (四)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一) 规划原则 项目规划符合 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按照土地、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因地制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目标。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 “十分珍惜、合理利 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也是具体项目在规划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使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对于人均耕地少,社会经济落后的项目区,要满足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就必须实现保证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这两个目标。 因此,项目规划应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原则。 执行统筹兼顾,因地制宜 土地整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本项目处于浍河流域,整理的重点应该是在增加 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解决灌溉问题以及如何防止水土流失。 田块规划应结合治沟措施,达到提高耕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 做到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结合远期的发展,项目区水、土资源都相对紧张,必须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方案。 因此,规划时以节水、节地为主要目标,达到经济、节约的目的。 在尽可能的情况采用标准大田块,以方便机械化耕作;灌溉管道以控制面积最大、工程量最少为原则;采用相对先进的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促进长远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 土地整理是对现有 耕地等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利用好国家资金,不重复建设,尊重当地的生活和生产习惯,需要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设施。 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综合实现 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直接目的。 耕地整体生产能力增强,农业产量产值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整理资金投资回报率才有保证,土地整理才可能顺利进行并良性发展。 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的长远目标。 在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的容纳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才能巩固土地整理的成果,实现土地整理 可持续性。 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综合考量。 土地整理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整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和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土地整理后能够显著降低农民种田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显著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为城乡经济建设。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