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槐安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开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年平均降水量为 ㎜,最大降水量 691 ㎜,最小降水量 ㎜,且降水量多集中在 9 月,年平均蒸发量 1711 ㎜,最大蒸发量 ㎜,最小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为年平均降水量的 2 倍。 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冬季常见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最大风速 17m/s,平均风速 ,冰冻期为每年 10 月上旬至翌年 4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 1m,年平均无霜期 155 天。 据历史记载,本地区先后发生过 28 次地震,其中破坏性地震 8 次。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11—20xx),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井田地质特征 地层 山西槐安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沁水盆地的东部,处于潞安煤炭国家规划矿区武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3 乡区东北部,该区大部被黄土覆盖,在山坡及山梁处偶有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山西组及石炭系太原组地层零星出露。 根据地表出露情况,利用武乡一、二勘探区精查勘探时在井田内及附近施工的 10 个钻孔地质资料,结合该矿井筒揭露地层资料,对该区地层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O2f) 为煤系基底,与下伏地层上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 上部岩性为深灰色、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坚硬,顶部受山西式铁矿浸染,局部裂隙发育,间夹有白云岩及角砾状灰,方解石脉贯穿其中。 中部为灰色角砾状石灰岩,泥灰岩和石灰岩,灰色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局部溶洞发育,裂隙内充填有方解石脉。 下部灰色石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含泥石灰岩,局部有小溶洞。 泥灰岩、角砾状灰岩中见变形层理。 厚度一般大于 100m。 (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与下伏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主要由浅灰色含铝泥岩、铝质泥 岩、深灰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粗粒砂岩、薄煤层(线)及石灰岩,底部常具一薄层铁质泥岩,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或透镜体,不稳定,即“山西式 ”铁矿。 据武乡一、二勘探区施工的钻孔揭露,本组厚度 —,平均。 (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本组厚 —,平均厚。 岩性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深灰 —灰黑色粉砂岩、灰白 —深灰色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组等成。 含煤 6—9 层,自上而下为 1 1 1 14 及 15 号煤层,其中 1 1 15 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含石灰岩 3—4 层,其中以 K K K4 石灰岩发育稳定,具各种层理类型,下部泥岩中富含黄铁矿结核,动植物化石丰富。 依沉积物特征及组合可分为 6 个旋回,各旋回均以充填层序为主,厚度不大,该组据岩性、化石组合及区域对比,自下而上可分三段,分述如下: 第一段( K1 底 —K2 底) 一般厚 左右,主要由深灰 —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煤及灰 —深灰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局部夹薄层石灰岩及铝土泥岩,泥岩中含黄铁矿结核,具水平纹理。 该段顶部含局部可采的 14 号煤层,中部含全区稳定可采的 15 号煤层。 由障 壁 —泻湖体系的障壁岛、潮坪、沼泽和泥炭沼泽环境组成。 K1 砂岩 一般厚 ,平均 ,全区较稳定,由深灰色粗粒砂岩组成,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致密坚硬,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4 K1 砂岩顶 —15 号煤层底 一般厚 ,由灰色粗粒砂岩、深灰 —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铝土岩及薄层石灰岩和铝土泥岩组成,为泻湖沉积。 15 号煤层 黑色,以亮煤为主,煤层厚度 —,平均 ,含夹矸 0—5 层,属障壁岛充填发起的滨岸泥炭沼泽环境。 15 号煤层顶 —K2 灰岩底 一般厚。 岩性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色粗砂岩组成,顶部为局部可采的 14 号煤层。 含黄铁矿结核,见不完整植物化石,砂岩中波状层理发育。 为泻湖、砂坝沉积。 总的来说,该区自奥陶纪发生大规模海侵,沉积了大量碳酸盐岩以后,地壳下降速度变缓,遭受风化剥蚀,在凹凸不平的奥陶系侵蚀之上,本溪期沉积起了填平补齐的作用,为太原期的沉积提供了广阔平坦的滨海平原环境,当河流携带泥、沙堆积于海滨地带,海浪冲洗、海水的再作用重新分布,煤层则发育于主障壁岛后靠陆一方,潮汐通道的浅水地带在障壁岛地带,为闭流泻湖,其水体相对较为平静, 沉积了含大量黄铁矿结核的泥岩、铝土泥岩。 随障壁、泻湖被充填、淤浅,在广阔平坦的海滨平原上发育森林沼泽,继尔沼泽化形成全区稳定可采的15 号煤层,由于处于滨海地带受海水潮汐作用影响,故含硫较高。 第二段( K2 底 —K4 顶) 一般厚 ,主要由灰 —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黑色泥岩、薄煤层及 3 层石灰岩组成。 K K K4 石灰岩全区稳定,可划为 K1—KK3—K4 两个较大旋回。 K2 石灰岩 厚 —,平均厚 ,全区稳定。 含介形类有孔虫、腕足类等动物化石,含燧石结核。 K2 代表 一次大规模的海侵碳酸盐岩沉积。 K2 顶 —K3 顶 一般厚 ,由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粗粒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及 13号煤层组成,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组成, 13 号煤层形成于覆水浅,地势较高的河口砂坝之上。 K3 石灰岩厚 —,平均厚 ,全区稳定,为深灰色石灰岩,局部变相为粗粒砂岩,含苔癣虫等动物化石,属水动力能量较低的碳酸盐台地沉积。 K3 顶 —K4 底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5 一般厚。 由泥岩、砂质泥岩、粗砂岩及煤层组成, 11 号、 12 号煤均发育于河 口砂坝之上,但由于后期大规模河流的强烈冲刷作用,致使旋回结构不清,煤层极不稳定。 K4 石灰岩 厚 —,一般厚。 受后期河流严重冲刷沉积厚度不大。 系潮间带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该段是在以 K2 为代表大规模海侵基础上发生海退,形成 K2K K3—K4间两个较大的三角洲旋回,其中以 K2K3 间旋回完整典型。 K4 形成之后,发生大规模河流冲刷、切割下部地层,持续较长时间,致使 K3—K4 间正常的三角洲逆粒序沉积被河流正粒序沉积所取代,旋回结构极不完整。 由于该区为三角洲前缘地带,覆水深,泥炭沼 泽仅在河口砂坝、间湾较高处短暂发育,再加上后期河流的强烈冲刷,煤层薄而不稳定,无开采价值。 第三段( K4 顶 —K7 底) 厚 ,平均厚。 本段岩性主要以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深灰色 灰色粗 细粒砂岩及黑色的煤层组成,局部夹薄层石灰岩。 含煤 24 层(自下而上编号的有 6 号煤层),其中 9 号煤层为全井田大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本段上部泥岩、砂质泥岩中含菱铁质结核,下部含黄铁矿结核,见不完整植物化石,砂岩中含波状层理。 本段主要标志层 9 号煤层,其厚度较大,位于下部。 而 8 号煤层因其间距相距较小,且层位较稳定,也可作为辅助标志层。 该段为分流河道沉积。 综合全区及区域对比规律,该区中石炭期早期仍处于上升剥蚀状态,晚期才开始下降,海水由东南方向侵入,逐渐泻湖化,在奥陶系凹凸不平的风化面上,铁铝物质得以聚集,沉积形成底部 “山西式 ”铁矿,随之来自西北方向碎屑物的堆积,经海水再作用重新分布,形成 K1 障壁岛砂体,使泻湖成为闭塞强还原环境,沉积物含丰富的黄铁矿、菱铁矿结核。 之后,泻湖被充填淤浅发育大面滨岸沼泽,形成含硫较高的 15 号煤层。 K2 灰岩大海侵覆盖全区,海水进退频繁形成多次的 三角洲旋回沉积,以K2—K3 间最为典型,值得注意的是,在 9 号煤层形成后,该区河流活动强烈,大部分地带正常沉积被河流沉积物取代,致使 9 号煤层至 K4 之间沉积厚度、岩性变化很大。 海退发生后,上部沉积与山西组( P1s)沉积构成一个完整进积型三角洲旋回。 (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本组厚 —,一般厚 ,主要由深灰 —浅灰色砂岩、深灰色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6 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本组含 4 下号煤层,其中 3 号煤层因剥蚀其在井田内的分布范围很小,仅局限于井田西部边界附近,且风氧化现象严重,无 可采价值,故 3 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其余 4 下号煤层厚度小也为不可采煤层。 本组与太原组上部沉积构成由前三角洲 —前缘 —平原的完整三角洲旋回, 3 号煤层之上以河流作用环境为主体, 3 号煤层属岸后泥炭沼泽环境, 4 下号煤层属三角洲分流间湾沉积。 K7 砂体厚 ,一般厚 ,主要由石英、岩屑和菱铁矿鲕粒组成,具波状、脉状、小型交错层理,泥质胶结,偶含植物化石碎片。 砂体呈宽带状,系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沉积。 综上所述,本组是在较闭塞水域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进积型完整三角洲旋回。 海退发生后,由 于前缘三角洲的多次旋回,充填淤平,至此旋回,前缘坡度趋向平缓,故前三角洲 —前缘间沉积厚度不大, K7 为代表的砂坝较低,受潮汐影响较大。 (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连续沉积于下伏山西组之上,由灰绿、黄绿色砂岩,间夹灰、黄绿、局部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该组厚 ,本组以 K9 砂岩为界可分为上下两段,分述如下: 下段( P1x1) :下部为黄绿色厚层状粗粒石英硬砂岩及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含大量锰质结核;上部为黄色、黄绿色泥岩,厚。 上段( P1x2) :下部为黄绿、灰绿色粗粒石英砂岩 ;上部为杏黄色、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粉砂岩及紫色泥岩,厚。 (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连续沉积于下伏下石盒子组之上,井田内有出露,由黄绿色砂岩,灰、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 本组厚度 320 余 m,一般分为三段。 下段 (P2sl):厚。 岩性以灰紫红色、灰绿色一灰黄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白色、灰黄色粗粒砂岩。 泥岩中含团块状菱铁矿,致密,局部含铝质。 底部砂岩( K10)为浅灰一灰白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底部含砾,局部层面含铁质,呈球状风化。 主要出露于井田西 部为半干旱湖泊沉积。 中段 (P2s2):本段最大残留厚度。 岩性以灰白色、灰黄色、粗粒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灰黄色一紫红色泥岩,泥岩中见均匀层理,砂岩中见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局部层面含铁质,呈球状风化。 底部砂岩 (K11)含砾。 主要出露井田西部。 为半干旱湖泊沉积。 ( 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Q2+3)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7 井田内广泛出露。 岩性为浅黄色、土黄色砂土、粘土,红色亚粘土等组成,底部多为砂砾石层,含钙质结核,厚度 0~ 70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井田构造 受区域构造影响,井田总体构造为一走向 NE、 倾向 NW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一般 4176。 ~ 8176。 ,仅井田南部局部较陡达 12176。 ,井田内共发现 7 条断层,其中落差大于 5m的 1 条,即 F7(洪水正断层),其落差为 130m,发现陷落柱 1个。 现将井田内的断层和陷落柱分别叙述如下 : ( 1)断层 井田内共发现 7 条正断层,其中落差大于 5m 的仅 1 条,即 F7(洪水正断层)正断层,位于井田西南部边界附近, 10 113 号钻孔之间,是 114 队在武乡一、二勘探区填图时发现,走向 NE,倾向 NW,倾角 70176。 ,落差 130m,区内延伸长度约 780m。 其余断层均由井下巷道揭露,落差均较小 ,介于 24m之间,为层间小断层,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 ( 2)陷落柱 井田范围内共发现陷落柱 1 个,其由 114 队在武乡一、二勘探区填图及井下巷道共同揭露,其形态在地表和井下均为近圆型,在 15 号煤层中直径 125m 左右,陷壁角 80176。 左右,陷落柱内岩石杂乱无章,但胶结致密,目前未发现导水现象。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 综上所述,井田地质构造尚属简单,为一类。 煤层的埋藏特征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不同的聚煤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含煤性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 地层,含海相灰岩 3 层、含煤 69 层,编号自上而下为 1 1 1 14 及 15 号,其中 15 号煤层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 9 号煤层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1 14 号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地层平均总厚度 ,煤层平均总厚度 ,含煤系数 %,其中 1 1 15 号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为 %,含煤地层含煤性较好。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8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共含煤 4 层,编号自上而下为 4 下号,其中 3 号煤层因剥蚀其在井 田内的分布范围很小,仅局限于井田西部边界附近,且风氧化现象严重,无可采价值,故 3 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其余 4 下号煤层因厚度小也为不可采煤层。 地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