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前提,力求治理流程简单,处理工艺成熟可靠,简化操作,方便管理。 选择合理 工艺 流程和处理设备,减少投资,降低运行成本。 力求平面布置紧凑合理,以节省占地。 各种 工艺与控制设备 尽量 以国产节能优质品牌为首选,确保工程质量。 做到 废水 “零排放”, 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 设计范围 本污水处 理工程设计范围为:污水通过小区污水管道接入污水处理站格栅井起,至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整个污水处理站内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水工构筑物结构和电气自控设计。 废水处理站外的废水接入管、外排管 和站内的 自来水管等 不在 设计范围内。 2 工艺 设计 、 设计水量与水质 根据建设方提供数据 , 该村住宅区共有 280户居民,常居人口约 990人。 该村采用雨污分流,雨水经过管网收集后直接排放到内河,污水经过收集首先进入化粪池,然后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按排水定额人均日排水量为 120L计 ,则 该村住宅区日排水量为。 XX村 总废水 设计处理量 为 120m3/d, 按每日运行 24小时计, 即。 设 3 计 进水水质 指标 如下: 表 1 设计 进水水质指标 (浓度单位: mg/L) 水质参数 CODcr BOD5 SS NH3N 浓度 ≤ 400 ≤ 250 ≤ 200 ≤ 35 、 处理要求 废水处理站出水水质执行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 GB89781996)中的 一级 标准 ,见表 2。 表 2 设计出水水质指标 (浓度单位: mg/L) 水质参数 pH CODcr BOD5 SS 磷酸盐 NH3N 浓度 69 ≤ 100 ≤ 20 ≤ 70 ≤ ≤ 15 、 处理 工艺 、 工艺选择 生活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淋浴、洗衣等废水以及冲洗厕所等污水,其成分及其变化,取决于居民生活的状况、水平和习惯,污染物浓度与用水量有关。 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其水质特征是水质稳定但浑浊、色深切具有恶臭,呈微碱性,一般不含有毒物质,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 在生活污水中,所含固体物质约占总质量的 %~ %,其中溶解性固体(主要是各种无机盐和可溶性的有机物质)约占 3/5~ 2/3,悬浮固体(其中有机成分占 4/5)占 1/3~ 2/5,此外,生活污水中还含有氮、磷等物质。 根据水质情况和出水水质要求,我们推荐采用如下工艺方案: 预处理系统 + 4 人工 湿地 +生态塘。 、 预处理系统 简介 此 工艺是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化害为利、生态解决”的生态原则,通过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团为主的微生物生态系统,集吸附、生物絮凝、生物降解功能于一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在内的综合反应过程。 通过一系列综合反应,能将碳水化合物降解为脂肪酸,固体物质降解为溶解性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便于好氧反应和植物吸收;通过重力能作 用,使水中的 SS 得到沉淀。 由于所用能耗是生物能和重力能,因此非常节能。 、 人工湿地技术 简介 湿地是一种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具有污水净化功能。 但自然湿地存在淤积、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缺点。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上开始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湿地中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途径净化污水。 自西德 1974 年首先建造人工湿地以来,该工艺已在欧洲得到推广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得以迅速发展。 目前欧洲已有数以百计的人工湿地投入废水处理运行。 目前,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工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表面流( Surface flow)工艺,另一种称地下潜流( Subsurface flow)工艺。 地表流工艺中废水在湿地的土壤表层流动,水位较浅,一般为。 与地下潜流工艺相比其优点是投资少,其缺点是负荷小,冬季北方表面会结冰,夏季会繁殖蚊子,还会有臭味。 地下潜流工艺中废水在人工湿地的地表下流动,保温效果好、负荷高、处理效果受气候的影响小,但投资要比地表流工艺大一些。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是地下潜流工艺。 5 我公司研制开发的人工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 为国家专利技术(专利号:) 是人工湿地系统之一。 人工生态绿地系统是经过特殊结构改造的绿地系统,使之最适合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包括好氧和厌氧过程)。 它利用模块中基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者协同作用,达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 人工生态绿地处理系统是在一般绿地的基础上进行特殊结构设计的,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有一定长宽比的生态模块。 模块主体为卵石、粗沙、细沙、微生物组成的填料床,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耐污性好、适应能力强、 根系发达且美观的植物。 污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微生物降解,由植物吸收,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吸取污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 CODcr、 BOD氮、磷等化合物。 同时植物也不断地利用太阳能进行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