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7课与妻书课件内容摘要:
一 、 作者简介 文本常识积累 林觉民 (1887— 1911), 字意洞 , 号抖飞 , 又号天外生。 福建福州人。 1905年 , 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 , 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 , 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1年 , 参加广州起义 , 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 , 英勇就义 , 牺牲时仅二十五岁 ,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著有 《 禀父书 》 、《 与妻书 》。 二 、 背景展示 1905年 ,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 “ 中国同盟会 ” , 并提出了 “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 创立民国 , 平均地权 ” 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 , 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1年 4月 27日 (农历 3月 29日 )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 、 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 , 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 故又名之曰 “ 黄花岗起义 ”。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岗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 , 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 (4月 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 )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教师用书独有 学习目标 课堂导语 脉络梳理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是一封写给妻子的书信 , 表面上写的是对妻子的眷顾 , 实际 上是写自己慷慨赴义的决心。 4段回忆了与妻子共同生活中的三件小事 , 这些事虽然都是只言片 语 , 却都能表现作者对妻子的爱。 , 夫妻恩爱 , 携手并肩 , 窃窃私语 , 这更加增加了作者离别 妻子时的万分悲痛。 , 这种欲言又止 、 呼酒买醉的悲痛心情 , 实则是出于对妻子的关爱。 整体感知 √ 解析 文章既有作者离别妻子时的无限的悲痛 , 又有为国家 、 百姓牺牲 “ 小家 ”顾 “ 大家 ” 的悲壮。 解析 答案 6段 , 可分为三个部分 , 请根据文意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课堂互动 答案 第一部分 (第 1段 ), 作为遗书的开端 , 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 (2~ 4段 ), 是遗书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 , 烈士倾诉自己 “ 至爱汝 ”又 “ 忍舍汝而死 ” 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 (第 6段 ), 作为遗书的结尾 , 再一次倾诉自己 “ 至爱汝 ” 和“ 忍舍汝而死 ” 的衷肠。 答案 4段中 , 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夫妻间的往事。 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作者用 “ 汝忆否 ”“ 回忆 ”“ 又回忆 ” 引出三件夫妻间的往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夫妻谁先死的谈论 , 说明自己不愿先死而 “ 留苦 ” 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诉的回忆 , 说明自己 “ 真真不能 ” 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 , 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悲痛 ,未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 (2)这三件事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无比深厚的爱。 答案 , 其中 “ 司马青衫 ” 、 “ 骨化石 ” 、 “ 独善其身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答案 作者用 “ 司马青衫 ” 的典故 , 表达了对 “ 天下人 ” 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 “ 骨化石 ” 的典故 , 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 , 夫妻离散 , 相见无期;用 “ 独善其身 ” 的典故 , 意在说明自己 “ 不忍独善其身 ” , 表明自己心系国家 , “ 为天下人谋永福 ” 的伟大胸怀。 有人认为 , 林觉民明知 “ 此举必败 ” , 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光复事业 , 是。20xx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7课与妻书课件
相关推荐
想象奇幻 , 构思巧妙 , 善用寓言和比喻 , 文笔汪洋恣肆 ,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 、 背景展示 庄子天才卓绝 , 聪明勤奋 , “ 其学无所不窥 ” (《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 ),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 , “ 而今也以天下惑 , 予虽有祈向 , 不可得也 ” (《 庄子 天地 》 )。 一方面 , “ 窃钩者诛 , 窃国者为诸侯 ” (《 庄子 胠箧 》
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侄子。 青年时期已有美誉 , 朝廷召他为侍中 、 吏部尚书 , 他都辞谢不就。 后任右军将军 、 会稽内史 , 故世称 “ 王右军 ”。 王羲之擅长书法 , 论者称其笔势 “ 飘若浮云 , 矫若惊龙 ”。 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 , 在书法家之中 , 罕有能与之相比者 , 被后世尊为 “ 书圣 ”。 他书写的 《 兰亭集序 》 , 笔意妍丽劲健 , 为千古书法家之范 , 被称为 “
不能用 “ 但是 ”。 (2)写外公的目光特别 ,角度很新颖。 但过于概括 , 太虚。 ③ 记得小时候我很调皮 , 有一次 , 外公他们在地里弄玉米 , 我看着那些小玉米牙挺好玩的 ,便在后面拔了起来 , 粮食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呀。 外公看见了 , 目光盯着我。 (3)但回家以后 , 外公又拿好吃的给我 , 哄我。 外公很会讲故事 , 语调 、 语速会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
苏昆山 )人 , 明代散文家。 散文风格朴实 , 感情真挚 , 被誉为 “ 明文第一 ”。 当时人称他为 “ 今之欧阳修 ” , 是 “ 唐宋派 ” 的代表人物。 清 “ 桐城派 ” 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 “ 唐宋八大家 ” 和 “ 桐城派 ” 之间的一座桥梁。 著有 《 震川集 》 、 《 三吴水利录 》 等。 代表作品有 《 项脊轩志 》 、 《 先妣事略 》 、 《 寒花葬志 》。 二
与丁香相遇;第四部分 (第 6节 ), 写丁香飘过 、 消散;第五部分 (第 7节 ), 写彷徨 、 希望。 答案。 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案 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 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 、 缥缈 、 超然 、 朦胧的抒情意境。 答案 , 采用了哪些意象 (或者说是景物 )。 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 雨巷 、 油纸伞 、 篱墙。 “ 雨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