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2内容摘要:
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3)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4)小学 而大遗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 (5)师者,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 (6)吾 从而 师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 (4)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5)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 “ 用来 „„ 的 ”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7)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 (8)今之 众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 (9)是故弟子 不必 不如师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 (7)古义:无论;今义:常用义为 “ 没有 ” (8)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常指许多人 (9)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① 吾 师 道也 ( ) ② 或 师 焉 ( ) ③ 吾从而 师 之 ( ) ④ 而 耻 学于师 ( ) ⑤ 孔子 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 ⑥ 是故 圣 益圣, 愚 益愚 ( ) ⑦ 小 学而 大 遗 ( ) ⑧ 吾未见其 明 也 ( ) ① “师 ”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② “ 师 ”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③ “ 师 ” 名词用作意动,以 …… 为师 ④ “ 耻 ” 形容词用作意动,以 …… 为耻 ⑤ “ 师 ” 名词用作意动,以 …… 为师 ⑥ “ 圣 ” 、 “ 愚 ”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⑦ “ 小 ” 、 “ 大 ”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⑧ “ 明 ”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 (4)人非生而知之者 ( ) (5)不拘于时 ( )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7)而耻学于师 ( ) (8)学于余 ( ) (9)师不必贤于弟子 ( )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被动句 (6)倒装句。 宾语前置 (7)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8)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9)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1)师者, ________。 (《 师说 》 ) (2)人非生而知之者, ________。 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师说 》 ) (3)是故无贵无贱, ________, ________,师之所存也。 (《 师说 》 )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3)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4)爱其子, ________;于其身也, ________,惑矣。 (《 师说 》 )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 师说 》 ) (6)书山有路勤为径, ________。 (韩愈治学名联 ) (7)云横秦岭家何在。 ________。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 (8)业精于勤,荒于嬉; ________, ________。 (《 进学解 》 ) (4)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5)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6)学海无涯苦作舟 (7)雪拥蓝关马不前 (8)行成于思 毁于随 (1)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________”。 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 接着,对 “ 师 ” 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师者, ________。 ” 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 ________是核心。 所谓 “ 道 ” ,就是儒家的思想。 (2)第二段,批判 “ 士大夫之族 ” 的 “ ________”。20xx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2
相关推荐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金黄甘薯脯的加工技术一、原料与设备鲜甘薯、白砂糖等;熬糖锅、烘箱、塑料封口机、食品包装袋、手持式糖度计。 二、工艺流程清洗去皮切条(片)护色(防褐)硬化 1 次糖煮 2 次糖煮 3 次糖煮浓缩沥干烘干包装三、择皮色新鲜、无破损、无霉烂变质的甘薯。 皮、切分。 将选好的原料洗净去皮,逐个切成 条状。 切分好的薯条投到清水中浸泡 10 小时。 薯条捞出沥干后放入 矾
停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理清全文思路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 ,态度 比喻 第 1段 比喻五则 第 2段 比喻五则 第 3段 比喻十则 第一段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学习 读第 2段 ,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 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 假舟楫 绝江河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 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 也是 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既 针砭时弊, 又 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四、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找出文中 古今异义 的词 找出文中 一词多义 的词 找出文中 词类活用 的词 找出文中的 特殊句式 阅读思考题 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 来 …… (人、办法、工具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 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 教 孩子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 并 不是 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 的老师。 句读之 不知,惑 之 不解, 或师 焉, 或不 焉, 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 断句停顿 ,不能解决疑惑, 有的 向老师学习, 有的 却不 ( =“否”)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学习 ,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