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二克己复礼内容摘要:

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重点突破 孔子认为 “仁 ”的本质要通过 “礼 ”的修养而达到理想的适当的外化;一个仁爱的人要根据礼的要求与外界协调。 所以当颜回问孔子,仁爱的人具体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孔子回答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礼乐 ”虽然重要,与 “仁 ”相比,却是次要的,是附属于 “仁 ”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可见 “仁 ”的品质在孔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提示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在他处曾说过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的话。 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后世的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 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提示 我们可以通过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对句式特点的探究把握语言蕴涵的思想情感。 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 在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 “甚 ”和时间之 “久 ”,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得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命题规律】 前几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近几年时有考查。 【例题解析】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链接 古今异义词 A . 博涉 书记. . B .干善 待遇. . C . 访以 当时. . 之事 D . 可以. . 自娱 解析 A项中 “书记 ”是指书籍。 B项 “待遇 ”是 “对待 ”的意思。 D项 “可以 ”是 “可以凭借 ”的意思。 答案 C 点拨 古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与现代汉语这个词意思不相同的,就是古今形同异义词。 【考点总结】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 “微殊 ”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 我们可以借助词义转变的规律来区别词的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如: “江 ”,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2.词义缩小。 如: “臭 ”,古代表示气息,包括香气、臭气,现在却只表示臭气。 3.词义转移。 如: “涕 ”,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4.词义弱化。 如:“怨”,古代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如: “恨 ”,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6.感情色彩变化。 如: “爪牙 ”,古代是得力帮手之义,褒义词,现在则是贬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 如: “目 ”现在 改称为 “眼睛 ”, “寡 ”现在 改称为“少 ”。 【命题规律】 (1)“而 ”字是高考中常考的虚词, 2020年有 2套高考试卷考了“而”字。 2020年则有 4套高考试卷中考了 “而 ”字。 (2)多考 “而 ”的连词用法,其中又多考表承接和转折关系的用法。 【例题解析】 下列各组中, “而 ”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而 ”字的用法 A. 人非生 而 . 知之者,孰能无惑夫差与之成 而. 去之 B.因人之力 而.敝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C.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居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试解: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均表承接,译为 “就 ”“接着”; B项前者表转折, “但是 ”;后者表假设, “如果 ”; C项均表修饰关系;D项均表转折。 答案 B 点拨 注意表修饰关系与表并列关系、承接关系的 “而 ”的区别。 并列关系前后动作往往无关联性,承接关系前后动作是连贯的,而修饰关系的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方式、方法等,作状语。 【 考点总结 】 “而 ”字用法归类 (1)连词 ①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 又 ”。 例:蟹六跪 而.二螯。 ② 表递进 ,可译为 “ 并且 ” 或 “ 而且 ”。 例: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③ 表承接,可译为 “ 就 ”“ 接着 ”“ 然后 ”“ 于是 ” ,或不译。 例: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④ 表转折,可译为 “ 但是 ”“ 却 ”。 例: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⑤ 表假设,可译为 “ 如果 ”“ 假如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