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52老马憎恨雪白的墙等内容摘要:

《老马》 《老马》写于 1 9 3 2 年。 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作者曾说: “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 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诗人曾说过: “ 我曾写下《烙印》《生活》《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 这 些诗作写出了诗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境况。 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 “ 个人的坚忍主义 ” ,即不灰心,不颓丧,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 《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诠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用尽气力去和它苦斗。 臧克家能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 “ 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 ”。 他能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 2 ) 压抑不住的社会憎恨 —— 《憎恨》 《憎恨》写于 1 9 4 1 年,后收集在桂林希望社出版的诗集《童话》中。 《童话》可以视为绿原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他的诗风比较柔和、清纯,多少有点儿 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色彩,其中也有一些诗 “ 童话的气氛很浓,也渗着一些忧郁的抒情情调 ”。 但是诗人又是在山河破碎的抗日战争中亲近诗神的,这就注定了他 “ 童话 ” 之梦的转瞬即逝。 即使他用灵动之笔去亲近春天的风和流水,去描绘 “ 神话的夜 ” ,也有时代的 “ 忧郁 ” 袭来,也有压抑不住的对当时社会现状的 “ 憎恨 ”。 ( 3 ) 特殊年代的 “ 特殊离别 ”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一首表现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离别诗。 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 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 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 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也许这就是他们 “ 最后的北京 ”。 ( 4 ) 光明的憧憬 —— 《雪白的墙》 本诗写于 1 9 8 0 年,浩劫已经过去,诗人想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 诗人对 “ 文化大革命 ” 的反思经历了一个由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