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鲁人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听听那冷雨3内容摘要:
(唐)杜牧 “ 渭城 朝雨浥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 骑驴入 剑门 ” (宋)陆游 读第 3段,思考: 1.“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 ?还是香港的谣言里 ?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 有什么含义。 前两句写出了作者对大陆文革运动的一种困惑。 接着通过不断铺陈中国文化的代表意象,反复渲染。 表现作者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和担心 祖国命运的忧患意识。 读第 4段,思考: 1.“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 “形象”、“向心力” 指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 “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 •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 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屹立。 “雨” ,而是提到了汉字,有何用意。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作者以汉字“雨”为例,说明中文与英语相比更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中文历尽几千年风雨而依然绵延于世,它负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灵、历史与未来的希望。 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自己真切的赤子之情。 读第 6段,思考:。 用美国风景的干硬、色彩分明的感觉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 中国风景婉约朦胧,这种情调像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具有古典的情韵,而米芾父子正是古代山水画的代表。 作者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之情。 • 56段 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对“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读第 7段,思考: ,大陆上听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 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该怎样理解。 • • ,惆怅 指作者因远离故土,家乡景象模糊。 强烈表现出作者的怀乡之痛。 2.“一打”“二打”“三打”概括了作者怎样的遭遇。 “ 凄迷”的含义 此词从 “ 听雨 ” 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动荡;老年时,远离祖国。 少年听雨,是一种浪漫。 中年听雨,是一种沧桑。 老年听雨。20xx鲁人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听听那冷雨3
相关推荐
• ( 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 伤心不过灞桥柳。 • 思考: 为什么徐志摩甘愿做一条水草。 1.“软泥”写出了泥的细腻与光滑。 2.“油油的”凸显水草的可爱与亲切。 3. “招摇”拟人的手法,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是虚张声势、引人注意,招惹得作者心甘情愿地做一条康河的“水草”。 小结:这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 明净、自由自在。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艺术境界。 (客观物象) +(主观情意) =意象 2020/12/24 再别康桥 @廖娟 哪些词应该重读。 诵读的情感变化应该体现在哪些地方。 2020/12/24 再别康桥 @廖娟 带着刚才朗读的印象,能不能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发现诗人主要想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 情感。 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为感情线索,主要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深情。 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特点:避开了人间烟火
回归现实 (前后照应) 脉络整理 现实 回忆联想 现实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余光中 ,祖籍福建, 1928年重阳节出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 “ 江南人 ”。 1949年赴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