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2内容摘要:
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到( )。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阶级的利益。 1931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中央政府成立,( )当选为主席,定都( )。 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对峙: 政权、军队 湘赣边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 ,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 起义的主力不同 ,秋收起义的主力是工农 .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 ——( )。 1928年,( )、( )率领的军队 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的军队会师,合编为红四军。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包括 ( )( )( )。 立足点在( )。 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 )正确的道路。 一种意见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使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地,深入土地革命地 ,扩大人民武装地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地,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地,等等的政策,无疑义是正确的”。 另一种意见是:“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农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你认为以上两种意见分别主张什么样的道路。 两者有共同点吗。 请结合教材分析,哪种道路是正确的。 为什么。 第一种是 以农村包围城市 ,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第二种是主张 以城市包围农村 ,主张开展城市的罢工斗争,在城市发动武装暴动。 共同点是都要进行 武装斗争。 第一种是正确的。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走的是第二种道路,中共不仅没有达到原来目的,而且损失惨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也是第二种思想的错误指挥所导致的。 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的实行和红军长征的胜利,都是执行了第一种意见的结果,并最终使中国革命不断地走向胜利。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建立农村 革命根据地 武装斗争 “围剿 ” 和 “ 反围剿 ”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长征 土地革命 八七 会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中“远征”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 B.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 D.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 长征 路线图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 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 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请回答: ( 1)中央红军长征渡过河流的时间顺序是( ) ①金沙江②乌江③大渡河④赤水河 A.②④①③ B.①③④② C.③④②① D.③①②④ ( 2)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 ________个省, 行程 ______里,到达 ______ 省的吴起镇。 1936年 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 ______省会宁 会师,长征胜利。 (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本图形成的原因。 ( 4)在红军长征的路上,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 议,请回答该会议。【必修1】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2
相关推荐
”是指 A、结束了 202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二、判断题: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护国运动护的“国”是中华民国。 3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 20世纪第一次历史巨变。 2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 • 一、填空题(每空
•属于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标志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先锋 :青年学生 •主力 :中国工人阶级 •领导 :先进的知识分子 •基础 :中国社会各阶层 五四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 7月 23日 上海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代表: 各地选派的 13名代表和共产国际的马林 规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 确定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从此, 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3、局限性: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七嘴八舌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创办兴中会 时间: 1894年 性质: 檀香山 地点: 中国 第 一个 资产阶级革命 团体 奋斗目标: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 1894年 11月兴中会成立
省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一、武昌起义 ——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爆发: 1911年 10月 10日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 1)时间: ( 2) 主力: ( 3) 结果: ( 4) 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处于 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 天朝田亩制度 》 与 《 资政新篇 》 比较 ● 不同点 《 天朝田亩制度 》 《 资政新篇 》 经济形式 经济基础 代表阶级 性 质 ● 共同点 小农经济 (落后性 ) (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步 )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公有制 ,平均主义 (空想 ) 反映农民愿望 不能反映农民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563 1887- 1889 112643649 1892- 1894 149522309 参考答案:表 1,中国门户刚开放各国抢占中国市场,大量商品输入。 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盲目的输入, 鸦片贸易 大量白银外流导致人民购买力下降,商品滞销导致输出量的下降。 表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一步开阔中国市场,关税再一次下降,以及商品价格的下降,导致商品输出额的增长。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