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14地球的圈层结构2内容摘要:
地核 古登堡面 地核 地幔 地壳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 内部圈层的特殊圈层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与人类具有最紧密关系的外部圈层。 大 气 圈 生 物 圈 水 圈 水 圈 地 壳 地 壳 地 幔 地球的外部圈层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也叫同心圈层。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 水圈 、 生物圈 、 岩石圈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构成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外部圈层。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问题: 低层大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氮氧其他气体(氩、二氧化碳、臭氧等)干洁空气的组成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 层 外 层 电 离 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纬度地区) 气温随高度递减;空气对流运动剧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气温随高度递增;大气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晴气朗。 气温随高度递减;上冷下热,空气对流剧烈,也称高空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上升很快,空气稀薄,以氧原子为主,吸收超短波辐射而增温。 热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外层,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度的层次。 该空间的大气处于电离状态,所以叫电离层。 它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利于通讯。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 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 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 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 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 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 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 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 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电 离 层。【必修1】14地球的圈层结构2
相关推荐
加一天 走进生活 2020年奥运会开幕式于 9月 1日 20时举行,杨振宁教授受邀参加。 他计划于当地时间(西八区) 8月 31日4时乘飞机赶往北京,途中飞行时间 15小时,试问他能准时出席开幕式。 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地球公转 轨道 方向 周期 速度 公转意义 是椭圆,一月在近日点,七月在远日点 自西向东 1年,约为 365天 5时 48分 46 秒 在近日点较快
子 耀 斑 磁 暴 美丽的极光 我们肉眼可见的是太阳大气的 层。 太阳光基本从 发出。 它是太阳大气厚度最 的一层。 太阳活动最主要标志是 和。 他们的变化是同步起落的,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黑子是 层表面温度比较 的区域。 黑子、耀斑的活动周期是 年。 光球 耀斑 低 11 光球 黑子 整体性 光球 薄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中新网北京 2020年 7月 17日消息
,演 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 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 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 站在 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 1.找齐 . “太阳 ” 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 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 A,B,C,D四个 “ 地球 ”
阅读课本 45页找出生命系统的层次。 完成第 6页 “ 思考与讨论” 生 命 系 统 的 结 构 层 次 例 1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例题解析 】 解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结构甚至比原核细胞要简单得多, 多数病毒由蛋白质外壳组成衣壳, 其遗传物质核酸( DNA或 RNA)被包围在其内; 所有的病毒营寄生生活,离开宿主细胞,就难以长久生活和繁殖; 由于病毒大小以纳米(
,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圈层的划分: 活动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 P、 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 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除了可以依靠 地震波 ,想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银河系 太阳系 天体系统的隶属关系 地月系 总 星 系 其他恒星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 天体系统的层次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太阳 小行星带 哈雷慧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由近及远绕日行 太阳系模式图 水星 金 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