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1内容摘要:

因,孔子终究未前往。 七、仕宦生涯 • 在 51岁那年,孔子正式出任 中都 (今山东汶上县) 宰 ,由于政绩突出,升为 小司空 (主管工程), 52岁任 大司寇 (主管司法)。 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大会”,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 从 《 孔子世家 》 所记的这次大会的情况可以看到,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 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 孔子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 ”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封邑成,未成功。 从 《 史记 》 的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 善于用兵。 • 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参与治理国政 三个月 ,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 孔子为政必霸 ”。 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隳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极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们对孔子的极力排斥。 再说,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是,齐景公一面 离间 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 《 康乐 》 ,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 周游列国 的十四年的生涯。 八、周游列国 • 孔子先到了卫国, 卫灵公 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 但因有人进谗言,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国。 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 过了蒲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 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 车在宦官 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 孔子一行又从曹到宋,遇 司马桓魋 加害未成。 再到郑国,与弟子失散,人讥之为“ 似丧家之狗 ”。 到了陈国,“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代陈”,孔子又离陈国,路过蒲地再次受阻。 蒲人要挟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 ”于是,孔子与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认为在 要挟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灵保护 的,所以,他还是去了卫国。 这说明孔子是善于变通的。 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