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2内容摘要:

常语汇 .例如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与之相关的词如 “ 手机 ,寻呼机 ,E—mail(电子信箱 ),上网 ,网络 ,因特网 ,网虫 ”等名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头及报章杂志上 .这都说明 ,词汇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的变化。 二、汉语中的借用词反映出中外文化的交流。 匈奴 ,这一叱咤驰骋了几百年的北方民族 ,今天已消失了 ,它留给华夏的不仅是刀光剑影的厮杀 ,也有随着征战进入汉语的语词 .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是 胡 .根据史有为先生的 《 异文化的使者 ——外来词 》 一书的分析 ,胡 首见于西汉 ,《 汉书 匈奴传 》 云 :南有大汉 ,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 ,不为小礼以自烦 .可见 ,胡 原为北方匈奴的自称 ,后来逐渐变通称 .而在胡汉冲突或交往频繁的情况下 ,大量北部和西部异民族的文化产品被冠之以 胡 .如《 后汉书 五行志 》 :灵帝好胡服 ,胡帐 ,胡床 ,胡坐 ,胡饭 ,胡箜篌 ,胡笛 ,胡舞 .而在汉代 ,自西域来的物产中也有许多冠以胡名 ,如胡桃 ,胡麻 (芝麻 ),胡豆(蚕豆 )等 . 像机关枪 ,电灯 ,电话 ,扬声器 ,足球 ,排球 ,篮球 ,信息 ,网络 ,电视等则是从西方语言中借用的词 . 另外 ,汉语中还有大量从日语借入的日译汉字词 ,是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西方语言借词 ,而汉语取其现成的汉字组合 ,照搬过来 .如 社会 ,哲学 ,服务 ,积极 ,消极 ,具体 ,抽象 ,资本 ,垄断 ,义务 ,企业 ,节约 ,合同 ,归纳 ,知识 ,条件 ,法律 ,定义 等 . 这批词汇在本质上反映了科学文化的溶入 ,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进步作用的 . 三、语言中反映的文化心理。 追求和谐与对称是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 .我们观察日常的事物就可能见到对称的造型是十分普遍的 .这种人类共有的美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代 .事实上 ,人及动植物的形体构造往往也是成双成对的 .而我们的先民追求对偶平衡的心理也是同样的 .比如中国古代建筑 ,十分讲究整齐对称 .从平面布局上看 ,一般都有一条显明的中轴线 ,把建筑物分成两半 ,左右两边的建筑物往往也是对称的 .在这种审美心理的影响下 ,人们说话为文都讲求骈偶对称 .如 《 诗经 》 以四言为主 ,以二言为一节拍 ,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 散文中也重视成双成对的运用 . 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也是这一求双心理的一种表现 . 姓名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人的姓名象一面历史的透镜 ,折射出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 ,观照着民族 文化不同时期的种种形态 .远在氏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