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内容摘要:

究成果,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径流深,大体确定等值线的分布和走向。 2)等值线的分布要考虑下垫面条件的差异,不能硬性地按点据数值等距离内插,等值线走向要参考地形等高线的走向。 3)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不同,勾绘等值线的要求也不同:小比例尺图主要考虑较大范围的线条分布,局部的小山包、小河谷、小盆地等微地形地貌对等值线走向的影响可以忽略;大比例尺图则要考虑局部微地形地貌对等值线走向的影响。 4)勾绘等值线时,应先确定几条主线的分布走向,然后勾绘其他线条。 等值线跨越大山脉时,等值线应有适当的迂回,避免横穿主山体;等值线跨越大河流时,要避免斜交。 马鞍形等值线区,要注意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线值的合理性。 干旱地区要调查产流区与径流散失区的大体分界线,以确定低值等值线的位置和走向。 (4)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的合理性检查:1)选择若干个大支流和独立水系的径流控制站,将从等值线图上量算的年径流量与单站计算的年径流量进行比较,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177。 5%。 相对误差超过177。 5%时,应调整等值线的位置,直至合格为止。 对于同一幅等值线图而言,各控制站由等值线图量算的年径流量与相应单站计算的年径流量相比,不应出现相对误差系统偏大或偏小的情况。 2)将同期的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与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进行比较,两张图的主线走向应大体一致,高值区和低值区的位置应基本对应,不应出现一条径流深等值线横穿两条或两条以上降水量等值线的情况。 3)与以往绘制的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图进行对照分析。 4. 水资源分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计算。 以大江大河一级支流控制站和中等河流控制站作为骨干站点,计算各水资源三级区1956~2000年的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再利用小河径流站或水文比拟法将水资源三级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划分为所属地级行政区系列,填入附表222中。 水资源分区天然年径流量系列的计算方法如下:(1)水资源分区内有水文站控制,当径流站控制区降水量与未控区降水量相差不大时,可根据测站分析计算成果,按面积比折算为该分区的年径流量系列;当径流站控制区降水量与未控区降水量相差较大时,按面积比和降水量的权重折算为该分区的年径流量系列。 (2)水资源分区内没有径流站控制(或径流站控制面积很小)时,可利用水文模型或借用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区测站的降水~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年径流量系列。 (3)逐年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算水资源分区年径流量系列。 (4)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的北方平原区,可建立以地下水埋深为参数并考虑前期影响雨量的次降水~径流关系,由各年次降水量推求年径流量系列。 也可用“四水”转化模型计算径流系列。 (5)在南方水网区,可将下垫面划分为水面、水田、旱地(包括非耕地)、城镇等类型区,分时段用降水量减水面蒸发量的方法估算产流量。 在计算水面、水田产流量时,若某时段内水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则该时段作为不产流处理。 5. 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计算与年降水量系列相应的4个统计系列(1956~2000年、1956~1979年、1971~2000年及1980~2000年)的天然年径流量特征值,填报附表253。 统计参数和频率计算方法同降水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6. 按不同自然地理类型区,选取1956~2000年分月径流资料齐全的代表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及4种典型年(P=20%、50%、75%、95%)的天然径流量月分配,并统计汛期起止月份及汛期径流量,填报附表254。 7. 出入国境、入海及出入省境径流量分析计算:(1)选取国界附近及沿海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计算流入国境水量、流出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和入海水量。 当水文站距国界较远时,计算流入国境水量时应扣除多控区间的水量,计算流出国境水量时则应加上未控区间的水量。 当沿海水文站距海口较远时,应将测站水量加上未控区间水量作为入海水量。 对于无测站小河的出国境水量和入海水量也要求进行估算。 (2)选取省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计算入省境水量、出省境水量和流入省际界河水量。 当选用水文测站距省界较远时,应根据测站的位置对出入省境水量进行多控区间或未控区间水量的修正。 (3)按水资源一级区统计1956~2000年出入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及入海水量,填报附表255。 按水资源二级区统计1956~2000年出入省境水量、流入省际界河水量,填报附表256。 分析水资源一级区各年代出入国境水量、流入国际界河水量和入海水量的变化趋势。 (六)地下水资源量1.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本次评价要求对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全面评价。 2. 要求详细调查统计: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1980~2000年期间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实际开采量资料(用于农田灌溉的部分要求单独列出),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引灌资料,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等试(实)验成果资料,以及已有有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3. 要求绘制一般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山间平原区2000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附图261),地下水埋深(单位:m)共分8级,分别为:<1;1~2;2~3;3~5;5~10;10~20;20~50;>50。 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情势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按照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然后归并到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 为确定评价方法和选用水文地质参数,需按表21划分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绘制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分布图(附图262),并要求在该图的右下方列出I、II级类型区名称及面积。 5. 水文地质参数是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重要依据。 水文地质参数包括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数等。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水文气象、地下水位动态、包气带及含水层与隔水层岩性特征和厚度、灌溉定额以及抽水试验等资料,考虑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转化关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选取符合当地近期下垫面条件的数据,确定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选用值。 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I级类型区II级类型区III级类型区划分依据名称划分依据名称划分依据名称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平原区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一般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特征及厚度均衡计算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均衡计算区::::山间平原区(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台塬区)均衡计算区:::沙漠区山丘区一般山丘区均衡计算区:岩溶山区6. 平原区M≤1g/L及1g/L<M≤2g/L两个矿化度范围 矿化度(M)范围界线采用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成果。 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1)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同时计算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并进行水均衡分析。 (2)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要求:1)要求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其中,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值用以计算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56~2000年系列成果用以计算水资源总量系列。 在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时,降水量P采用本次降水量评价成果中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计算区的逐年降水量;1980~2000年期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可根据当年的年均地下水埋深Δ和降水量P,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α~Δ关系曲线上查得;1956~1979年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可根据近期条件下平均地下水埋深Δ以及1956~1979年逐年的降水量P,分别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α~Δ关系曲线上查得。 要求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图(附图263)。 模数分区共分6级,单位:万m3/a•km2,色谱为:<5淡红色;5~10橙红色;10~20淡黄色;20~30淡绿色;30~50淡兰色;>50深兰色。 2)其它各项补给量均要求根据1980~2000年期间的相关资料进行年均值计算,并以此作为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分项补给量。 3)以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作为多年平均地表水体补给量。 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调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单独列出。 为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与上游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要求将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中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部分区分出来。 由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可根据地表水体中河川基流量占河川径流量的比率确定。 4)1980~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入渗、地表水体、山前侧向三项补给量之和为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 5)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之和为地下水总补给量。 (3)各项排泄量的计算要求:1)要求根据1980~2000年期间的相关资料,分别计算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并调查统计1980~2000年期间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2)评价计算区内各项多年平均排泄量之和为该评价计算区的多年平均总排泄量。 (4)要求采用1980~2000年期间地下水位等资料计算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蓄变量。 (5)平原区水均衡分析方法:水均衡是指均衡计算区或评价计算区内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Q总补)与总排泄量(Q总排)的均衡关系。 在人类活动影响和代表多年的年数并非足够多的情况下,水均衡还与均衡期间地下水蓄变量(ΔW)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水均衡理论时,一般指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三者之间的水均衡关系,即: 总补-总排177。 Δw= (21)(单位均为万m3) (22)式中,为绝对均衡差(万m3);为相对均衡差(无因次)。 当=0(亦即=0)时,可近似判断总补、总排、ΔW三项计算成果基本合理;||值或||值较小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计算误差较小;||值或||值较大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计算误差较大,亦即计算精确程度较低。 为提高计算成果的可靠性,本次评价要求对平原区各个评价计算区逐一进行水均衡分析,当评价计算区的||>10%时,要求对该评价计算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进行核算,必要时,对某个或某些计算参数做合理调整,直至其||≤10%为止。 (6)要求绘制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图(附图264),模数分级、单位和色谱同附图263。 要求填制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表(附表261)。 7. 为了计算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总量系列,在平原区中M≤1g/L和1g/L<M≤2g/L两个矿化度范围,要求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 8.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排泄量法计算。 (1)山丘区的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这些排泄量之和称总排泄量。 本次评价要求,对河川基流量进行1956~2000年系列计算,并统一修正到近期下垫面条件;对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分别进行1980~2000系列计算;对总排泄量进行1956~2000年系列计算。 此外,还要求计算1956~2000年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系列和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系列。 (2)河川基流量1956~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 在计算河川基流量时,尽可能选择受地表水蓄、引、提、调影响较小的径流代表站作为河川基流分割的选用径流站,采用分割河川径流过程线的方法(直线斜割法或加里宁试算法),对各选用径流站逐一进行计算。 其中,1980~2000年要求逐年进行分割,根据1980~2000年逐年分割的成果,建立河川径流量与河川基流量间的关系曲线;1956~1979年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逐年的河川基流量要求根据1980~2000年期间的河川径流量与河川基流量的关系曲线,按照1956~1979年逐年经还原和修正后的河川径流量进行查算。 要求分别提出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 (3)山前泉水溢出量1980~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山前泉水溢出量是指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线附近、且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泉水溢出量。 要求对在山前出露、~2000年逐年溢出量的调查统计,缺乏统计资料的年份,可以相近年份资料近似代替。 并要求确定各评价计算区1980~2000年山前泉水溢出量系列。 (4)山前侧向流出量1980~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山前侧向流出量是指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 该量即为平原区的山前侧向补给量,计算要求同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量。 要求计算1980~2000年逐年的山前侧向流出量,缺乏年水力坡度资料的年份,可以相近年份资料近似代替。 (5)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1980~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山丘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是指发生在一般山丘区、岩溶山区和未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并扣除在用水过程中回归补给地下水部分的剩余量,这部分水量在用水过程中均被蒸发消耗。 采用调查统计方法,要求估算各评价计算区1980~2000年逐年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缺乏统计资料的地区和年份,可以相邻地区和相近年份资料近似代替。 (6)潜水蒸发量1980~2000年系列的计算要求:山丘区潜水蒸发量是指发生在未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在毛细管作用下,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动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的叶面蒸散发量两部分)。 要求对各评价计算区198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