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问答题总结内容摘要:
① 围生期 孕妇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 D 以及其它营养素的食物。 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 D( 800IU/日); ② 妊娠后期出现低钙症状者应是预防本病的重点对象。 2维生素 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发病主要原因和治疗 维生素 D 缺乏症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物增加;血钙继续降低,当总血钙低于 ~ ( 7~)或游离钙低于 lmmol/L( 4mg/dl)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致手足搐溺。 ⑴ 主要原因:维生素 D 摄入不足,日照不足,生长过速,食物中钙,磷比例不适宜, 过多食用含大量植酸的谷类,滥用药物和某些疾病如慢性呼吸道感染,肝肾疾患等影响钙磷吸收代谢。 ⑵ 治疗: ① 急救处理:氧气吸入:惊厥期应立即吸氧,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对作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② 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可用地西泮每次 ~ ,或 10%水合氯醛,每次 ~ ,保留灌肠; ③ 钙剂疗法:采取止痉措施后应立即给钙剂, 10%葡萄糖酸钙 5~ 10ml 加等量或 2~ 3 倍生理盐水或 10~ 25%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或点 滴( 10 分钟以上),重症反复发作者,每日可重复 2~ 3 次,直至发作停止; ④ 钙剂治疗的同时可口服维生素 D,按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补充维生素 D。 2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应与哪几种抗维生素 D佝偻病相鉴别。 ⑴ 低血磷抗生素 D 佝偻病:本病多为性连锁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 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 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 1 岁后,因而 2~ 3 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 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 D 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 ⑵ 远端肾小管 性酸中毒: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从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体征。 患儿骨骼畸形显著,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尿 pH 不低于 6),除低血钙、低血磷之外,血钾亦低,血氨增高,并常有低血钾症状。 ⑶ 维生素 D 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二型: Ⅰ 型为肾脏 1羟化酶缺陷,使 25OHD 转变为 1, 25 ( OH)2D 发生障碍,血中 25OHD 浓度正常; Ⅱ 型为靶器官 1, 25( OH) 2D 受体缺陷,血中 1, 25( OH) 2D 浓度增高。 两型临床均有严重的佝偻病体征, 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I 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 Ⅱ 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 ⑷ 肾性佝偻病: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 多于幼儿后期状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 ⑸ 肝性佝偻病:肝功能不良可能使 25OHD 生成障碍。 若伴有胆道阻塞,不仅影响维生素 D 吸收,而且由于钙皂形成,进一步抑制钙的吸收。 急性肝炎、先天性肝外胆管缺乏或其它肝脏疾病时,循环中 25OHD 可明显降低 ,出现低血钙性、抽搐和佝偻病的体征。 2维生素 D中毒的诊断 ⑴ 病因:短期内多次给以大剂量维生素 D 治疗佝偻病;将其它骨骼代谢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诊为佝偻病而长期大剂量摄入维生素 D。 ⑵ 临床表现:初期主要为厌食、低热、倦怠、烦躁,年长儿可诉头痛。 有时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重症可出现惊厥、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烦渴、尿频、夜尿、甚至脱水、酸中毒;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管型等改变,随即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 ⑶ 实验室检查:早期血钙升高 3mmol/L,尿钙强阳性,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阳性,严重时可见红细胞 、白细胞、管型,血磷和碱性磷酸酶可正常或降低。 ⑷ X 线检查: X 线检查可见长骨干骺端钙化带增宽,致密,骨干皮质增厚,骨质疏松或骨硬化;颅骨增厚,呈现环形密度增深带;重症时大脑、心、肾、大血管、皮肤有钙化灶。 2蛋白质 热能营并不良分型、分度及治疗原则 蛋白质 热能营并不良 是指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所致一种营养缺乏症。 其临床特征为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 主要见于 3 岁以下婴幼儿。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消瘦型、浮肿型和消瘦 浮肿型。 1 消瘦型:多见于 1 岁以内婴儿,最 早出现症状为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长期营养不良可使身高低于正常;皮肤干燥、苍白,无弹性;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消失。 严重者出现水肿;精神状态:烦躁不安 /萎靡 烦躁与抑制交替、对外界反应差、智力发育呆滞;肌张力明显低下、肌肉松驰;同时,还可有低体温,脉搏缓慢,基础代谢率低,便秘,饥饿性腹泻,大便带有粘液等表现。 2 水肿型:蛋白质严重缺乏所致,又称为恶性营养不良病( Kwashiorkor),常见于 1~ 3 岁幼儿,不能以体重评价其营养状况,表现为程度不等的水肿、肝大、毛发稀疏、易脱落、躯干及四肢常见过度色素沉着及角化的红斑 疹、严重者在全身受压处可有表皮脱屑。 3 消瘦 水肿型: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两型之间。 目前最常用的分型分度指标有以下三项: 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别体重( WA)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正常变异范围。 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别身高( HA)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正常变异范围。 消瘦:儿童的身高别体重( WH)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正常变异范围。 凡符合上述一项指标即可诊断为蛋白质 热能营养不良。 轻度: WA、 HA、 WH 分别低于中位数减 1 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 2 个标准差分别为:轻度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 瘦。 中度: WA、 HA、 WH 低于中位数减 2 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 3 个标准差分别为:中度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 重度: WA、 HA、 WH 低于中位数减 3 个标准差分别为:重度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 蛋白质 热能营养不良 治疗原则: ⑴ 消除病因,加强护理,积极查明并治疗原发疾病,改进喂养方法。 ⑵ 调理饮食; 1 热量供给:第 1~ 2 度营养不良消化能力尚可,可以调整饮食,供应足够热量,第三度营养不良者,消化功能低下,热量供给需由少到多,逐渐增加。 开始可给 40~ 60kcal/kg/日,以后渐增加至 120~ 150kcal/kg/日,待体重接近正常后再恢复正常生理需要热量。 2 食物选择;原则上选适于患儿消化力的高蛋白,高热量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 ⑶ 促进和改善代谢功能: 1 应用各种帮助消化药品,如消化酶及口服或注射各种维生素,或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 10~25mg/次,肌注,每周 l~ 2次。 连续 2~ 3周。 2 重症者可小量多次输血或血浆、小儿氨基酸等。 3 中医中药治疗。 ⑷ 治疗并发症: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特别是预防和抢救自发性低血糖、角膜软化及心力衰竭。 2如何评定一个 正常足月新生儿。 早产儿外观与足月儿有何区别。 ⑴ 胎龄满 ≥ 37 和< 42 周,体重 ≥ 2500g和 ≤ 40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⑵ 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满,胎毛少;头大(占全身比例 1/4),头发分条清楚;耳壳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指、趾甲达到或超过指、趾端;跖纹遍及整个足底;乳腺结节 4mm,平均 7mm;外生殖器男婴睾丸已降到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覆盖小阴唇。 ⑶ 呼吸、心跳及体温平稳,哭声有力。 附表: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 早产儿 足月儿 皮肤 绛红、水肿和毳毛多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和毳 毛少 头部 头更大(占全身比例 1/3),头发细软 头大(占全身比例 1/4),头发分条清楚 耳壳 软、缺乏鲜牛奶:软骨、耳舟不清楚 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指、趾甲 未达指、趾端 达到或超过指、趾端 跖纹 足底纹理少 足纹 遍及整个足底 乳腺 无结节或结节 4mm 结节 4mm,平均 7mm 外生殖器 男: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女: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睾丸已降至阴囊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 2正常足月新生儿有哪些生理特点。 ⑴ 呼吸: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出生后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闰症状;主要是腹式 呼吸,快而表浅,每分钟 40~ 60 次;肺储备功能不足:肺内气道和肺泡为成人 10%,肺泡表面面积为成人 3%,肺血管丰富 含气少,含血多, 呼吸道管腔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易致气道阻塞、感染、呼吸困难及拒乳。 ⑵ 循环: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重大改变: ① 胎盘 脐血循环终止; ② 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 ③ 回流至左心房血量明显增多,体循环压力上升; ④ 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为每分钟 90~ 140次,足月儿血压平均为 70/50mmHg。 ⑶ 消化系统: 吞咽功能完善,但胃呈 水平位、容量小,贲门松幽门紧,易出现溢奶;肠管长、管壁薄、通透性高,消化道适合消化吸收流质食物;除淀粉酶外,消化酶已成熟;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和活力不足;胎便:生后 24 小时内排出胎便, 2~ 3 天排完,排便延迟应排除消化道畸形。 ⑷ 泌尿系统: 出生时肾脏结构发育完成;但浓缩功能差,稀释功能接近成人;肾功能不完善:肾血流量少,肾小球滤过率低;对钠的调节幅度有限 既易钠贮留和水肿,又易低钠血症。 排尿时间:生后 12h 内,不超过 24h, 20 次 /天( 1 周内)。 ⑸ 血液系统: 血容量 80~ 100ml/kg,与脐带结扎早迟有关。 出生时 Hb 为 140~ 200g/L(平均 170~ 180g/L);如果毛细胞血管血 Hb< ,静脉血 Hb< 130g/L 则为贫血。 足月儿出生时 HB 以 HBF 为主, HbF 占 70%, HbA 占有 30%,逐渐向HBA 转变。 WBC:出生时高达 1510 9/L~ 2010 9/L, N 为主;出生后第 4~ 6 天出现第一个交叉。 血小板接近成人。 ⑹ 神经系统: 胎龄越小,脑相对越大。 头围生长速率: , 40 周后减缓。 脑沟、脑回未完全形成,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 脊髓末端第 4 腰椎 下缘:腰穿在第 5 腰椎间隙。 大脑对下级中枢抑制较弱,锥状体和纹状体发育不全,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动作。 生后暂时性原始反射:觅食反射( rooting reflex),吸吮反射( sucking reflex),握持反射( grasp reflex),拥抱反射( Moro reflex); Kernig、 Babinski 征可呈阳性反应,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不稳定。 ⑺ 免疫系统: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 T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免疫应答无能的主要原因。 IgG、 SIgA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血脑屏障 不完善,易患脑膜炎。 ⑻ 体温: 生后环境温度显著低于宫内温度,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体表面积相对大,易散热,皮下脂肪薄保温差,若保暖不好,易体温不升,容易出现 低氧血症、低血糖、寒冷损伤综合症。 夏季室温高,入水量不足,可发生一过性脱水热。 ⑼ 皮肤:新生儿皮肤覆有胎脂,有保护皮肤和防止散热的作用。 皮肤柔嫩,角质层很薄,毛细血管丰富,易感染,外用药也能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 ⑽ 能量及液体代谢: 新生儿每日:总热量 418~ 502kj/kg,生后第 1天需水量为 60~ 100ml/kg,以后每天增加 30ml/kg, 直到每天 150~ 180ml/kg; 生后水分丧失导致体重下降,约在 7 天时最低(<出生体重 10%), 10 天左右恢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足月儿钠需要量为 1~ 2mmol/kg;出生后 10 天内一般不需补钾, 10 天后钾需要量为 1~ 2mmol/kg。 ⑾ 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 “ 马牙 ” 和 “ 螳螂嘴 ” ;乳腺肿大和假月经;新生儿红斑和粟粒疹;生理性体重下降。 2新生儿分哪几类,如何划分。 ⑴ 根据胎龄分类: 胎龄:是从最后一次正常月经第一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① 足月儿:胎龄满 37 周至不满 42 周( 260~ 293 天)的新生儿。 ② 早产儿:胎龄满 28 周至不满 37 周的新生儿( 196~ 259天),其中第 37 周( 253~ 260 天之间的早产儿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儿故又称过渡足月儿)。 ③ 过期产儿:胎龄满 42 周( 294天)以上的新生儿。 其中有的是由于宫内发育迟缓引起,羊水被胎粪污染者,新生儿瘦小,又称过熟儿。 ⑵ 根据出生体重分。 出生体重:指出生 1 小时内的体重。 正常出生体重儿:指体重在 2500~ 3999g 之间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指体重在 2500g 以下者;极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 1500g 者;超低出生体重儿:指出 生体重在 1000g 以下者;超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指体重在 4000g以上者。 ⑶ 按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 10 个百分位数以下的婴儿,胎龄足月但体重小于 2500g 者称 “ 足月小样儿 ” ;等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 10~ 90 个百分位之间的婴儿;大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儿科学问答题总结
相关推荐
化的原因,并列举出鲁尔区在哪些方面做了工作实现了该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衰落原因: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尾声: 世界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本区煤炭工业成本上升 新技术的发展使耗煤量逐渐降低 每炼一吨钢铁需要的煤炭变化(单位 t) 年份 1800 1900 1985 煤炭 4 2 铁矿石 2 70年代以来,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钢市场竞争激烈
观 伦理道德观 消费观 调整政府行为 调整市场行为 调整公众行为 加强 国际 合作 2.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其中说法 错误 的是 ( ) A.政府制定环保政策 B.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C.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 D.要调整个人行为 1.实施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 错误 的是 ( ) A.转变观念 B.调整行为 C.全球合作 D.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责任 课堂检测 我国可持续发展乏力
而达到强化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的目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归纳总结 根据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引导学生归纳该流域开发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对河流流域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五 .教学主要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厂之间在哪些方面存在工业联系。 在生产上有投入和产出的联系 工业联系 内容和形式。 (总厂与分厂的关系)。 “ 上下游 ” 的关系。 工业集聚 概念: 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聚集现象,称为工业的集聚。 目的: 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意义: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我国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 : 利用廉价劳动力
上游 下游 工业联系促使相关企业产生集聚效应,既节省了运费,降低了成本;又使上下游生产过程紧凑,提高工作效益。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联系与集聚 产生集聚的因素及类型: 廉价劳动力与劳力密集型工业的集聚 1978年的莲塘 2020年的莲塘 读 《 地图册 》 P24 “珠江三角洲劳力密集型工业的布局 ”图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联系与集聚 产生集聚的因素及类型:
季风区之间的界线大致是: ( ) A. 800mm等降水量线 B. 1000m等高线 C、 400mm等降水量线 D. 3000m等高线 3.下列地貌单元中,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处在第二级阶梯的是: (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河套平原 D.柴达木盆地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地理位置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 5~6题。 根据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