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1内容摘要:

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荷叶 VS 亭亭 的 舞女 的裙 圆形舒展、柔美飘逸 比喻 以动写静 灵动飘逸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荷花 VS 一粒粒的明珠 荷花 VS 碧天里的星星 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拟人 比喻 清新自然、典雅高贵 饱满盛开、含苞欲放 荷花 VS 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博喻 : 也称“连比喻”,指用多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一个本体,运用博喻可以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 《 春 》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 《 春之声 》 )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清香 VS 渺茫的歌声 通感 : 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 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或几种感觉。 简而言之就是 感觉的转化、迁移。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例: ( 1)她笑得很甜。 ( 2)甜美的歌声。 (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视觉转为味觉 听觉转为味觉 嗅觉转为听觉 视觉转为听觉 例子 她笑得很甜 那声音弱不禁风,似乎有被人一吹就断掉的。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拟人 比喻 视听结合 像闪电般 突出了速度之快 肩并肩,凝碧的波痕 颤动的情状 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叶子的颤动”化为“凝碧的波痕” (视) 叶子颤动的声音 (听)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拟人 虚实结合 脉脉 风致的叶子 (实) 脉脉的流水 (虚) 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 :第四节 月下荷塘 由远及近 动静结合 自上而下 通 感 比 喻 拟 人 虚实结合 视听结合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宁静幽雅 为什么说“ 泻 ”“ 浮 ”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 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