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登高3内容摘要: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所以“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慨。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慨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呢。 “不尽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体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也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 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 颈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处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什么叫登台呢。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 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 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怎样的愁苦啊。 颈联 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深秋、离乡万里、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② 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 从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尾联 ③ 尾联中 “ 艰难 ” 、 “ 潦倒 ” 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 国家 ,也是 个人。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 忧国忧民 ,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 忧身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 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表现了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登高3
相关推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 767年)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的杜甫,已经历了安史之乱、蜀内叛乱(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的叛乱),并相继失去了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薯类淀粉加工粉条(丝)技术用薯类淀粉加工粉条或粉丝的工艺基本相同,只是粉丝加工的要求更高些。 主要工艺和技术要求如下:选粉:应选含水 30为 纯净淀粉,即脱水后的淀粉。 打芡:两步进行即冲芡和煮芡,一是冲芡取占和面淀粉量 4淀粉,用70左右的热水逐渐倒入盆中,边倒边搅拌,调和成糊状,然后加入适量沸水,用木棒或打芡机顺一个园周方向快速搅拌,直到粉糊呈透明、均匀、团状
C. 综合式 D. 主题式 答案: D 解析: ,主要以什么为主。 A. 正式活动 B. 探究式活动 C. 合作式活动 D. 非正式活动 答案: D 解析: 、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A. 教学反思 B. 教学实践 C. 课堂教学 D. 校本培训 答案: A 解析: A. 学校领导的培训 B. 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 C. 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 D. 离退休教师的培训 E.
承上 ,“一时多少豪杰” 启下。 由写景过渡到写人,这一声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 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三国时代的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择周瑜。 生活 年龄 24 47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昂扬奋进。 神宗时,王安石执政推行新法,意见相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