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登高3内容摘要: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所以“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慨。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慨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呢。 “不尽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体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也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 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 颈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处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什么叫登台呢。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 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 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怎样的愁苦啊。 颈联 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深秋、离乡万里、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② 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 从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尾联 ③ 尾联中 “ 艰难 ” 、 “ 潦倒 ” 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 国家 ,也是 个人。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 忧国忧民 ,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 忧身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 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表现了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