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4内容摘要:
【 解析 】 选 D。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由材料 “ 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 可知是全民族抗战,故选 D项。 : 材料一 (1931年 9月 18日 )晚上 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面冲突 „„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 1937年 7月 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材料三 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 人教版历史选修 1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 (不少于 5次 ) (3)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 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步。 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解析 】 本题以中日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有关史实及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和当前比较敏感的中日关系问题。 第( 1)、( 2)、( 3)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 1)九一八事变。 不正确。 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是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由偶然性因素引起。 ( 2)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 3)第三步和第四步。 第四步。 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 4分,共 32分) 1.“ 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 „„ 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 解析 】 选 B。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的 “ 九月十八 ” 、 “ 东洋兵 ” 、 “ 沈阳城 ” 等信息,可以看出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故选 B项。 A项发生在京津地区, C项发生在北平, D项发生在南京,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 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 ( ) 【 解析 】 选 D。 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漫画内容及 “ 八路在哪儿。 ” 这一标题,可知八路站在 “ 敌后 ” ,进行敌后游击战争,故选 D项。 A项中的 “ 全民族抗战 ” , B项中的 “ 领导 ” , C项中的 “ 正面抗战 ” 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 2020 日照模拟) 1931年 9月 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 11月 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 这说明 ( ) 【 解题提示 】 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提取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是解题关键。 “ 息内争 ” 、。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4
相关推荐
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 1950年 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 《 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 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 仪式。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1 苏联 . 10 印度 . 2 保加利亚 . 11 印度尼西亚 . 3 罗马尼亚 . 12 瑞典 . 4 匈牙利 . 13 丹麦 . 5 朝鲜 . 14
1 1949年 10月 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 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当年 10月 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49年 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 的情景。 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 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 《 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
你有什么感受。 请用简单 的词语概括。 说说: 血腥、恐怖、残忍、残暴、泯灭人性、惨绝人寰、罪恶 ……..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 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 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 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 张纯如 《 被遗忘的大屠杀── 1937年南京浩劫 》
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民党 : 正面战场 共产党 : 敌后战场 协同作战互相配合 •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用更加突出; • 在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军民,成为抗战的 中流砥柱。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937年 8月 13日 —— 11月 12日, 上海失守 1937年 9月 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