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摘要:
背景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为变法提供 前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教学要求 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3.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前期: 后期: 冯太后主持 —— 重点创建新制 孝文帝主持 ——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汉化)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 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转向政府,成编户 齐民,增加税收 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推行 租调制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 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税收 邻长 — 里长 — 党长 设立 三长制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 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税收 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 (实质:土地国有制) 推行 均田制 吏治有所好转 减轻人民负担 俸禄国家筹集, 制定惩治贪污办法 制定官俸 制,整顿吏治 作用 内容 措施 目的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第二阶段:孝文帝阶段 ——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一)迁都洛阳, : ⑴政治: ⑵经济: ⑶军事: ⑷地理: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迁都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巩固统治。 2 过程: 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影响:孝文帝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 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革除旧俗 (移风易俗 )(汉化)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尊儒崇孔,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采纳汉族的 典章制度 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通婚姻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讲汉话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 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 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人教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1
相关推荐
改变积贫的局面, 调整封建国家、地 主和农民的关系, 发展生产 青苗法、农田水利 法、免役法、市易 法、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 的负担,发展生 产,增加 财政收 入 为了改变 积弱 的局 面,巩固封建统治 秩序和整顿加强军 队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 提高了 军队战斗 力, 增加了武器 装备 关注人才的选拔、 培养和使用,为 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
赎地农民 雇佣劳动力 使用雇佣劳动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20 51937 据统计 ,18601890年 ,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 2倍 ,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 3倍 ,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 19倍 ,石油产量增加了 200多倍 .在此期间 ,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
西乡隆盛指挥下大胜。 ③ 1868年 4月,幕府将军不战而降。 倒幕派胜利的原因: 国内: 国际: 英国 给倒幕派以政治、经济、军事援助 西方列强 宣布保持中立 替天行道 : 以天皇为名义 ,取得政治主动权 众叛亲离 : 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 , 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 士气旺盛 : 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战斗力较强 经济援助 : 三井等大商人提供更多财政支持 人民支持 :
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糖衣板栗脯的加工制作(一)加工方法 (1)工艺流程 板栗预处理脱壳除衣煮制浸渍上糖衣包装成品 (2)制作方法 选取新鲜饱满,未霉变、生虫、损伤变质板栗,洗净,于中温 (80)烘烤一段时间,然后脱壳除衣。 挑外形完整风味正常栗果于 檬酸混合液中护色。 配制 40糖液(作煮制液)置煮制锅中,加入经护色(或直接剥出未褐变的)栗果,加热煮制液至沸进行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