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2内容摘要:
农业建设必须节约 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概念 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表现 土壤侵蚀 (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发生了不利的变化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防 治 措 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建立 “ 防、治、用 ” 相结合体系,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修建水库、灌渠等 水土保持工程: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 突出农田基本建设,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发展舍饲养畜,种植牧草 对点演练 2.我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各项建设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B.山区退耕还林 C.围湖造田,开垦草原 D.扩大耕地要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解析 : 围湖造田 , 开垦草原虽能扩大耕地面积 , 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 因而该措施是不合理的。 答案 : C 读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问题。 (1)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改变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和华北地区供水紧张的状况,调节跨流域的径流量非常必要,如图中①________、② ________、③ ________、④ ________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了某些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3)南水北调工程有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 A.东线调水路线:从长江至⑤ ________河至 ______(城市 )。 B.中线调水路线:从长江。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2
相关推荐
浅 , 湖泊演变为沼泽。 答案 : B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湖目前的藻类比 10年前增长了 5倍,部分监测点每升水中的藻类数量已超过 1亿个,整个太湖水面已有2/3的面积达到中等富营养化状态,如不加以治理,太湖将会因全部富营养化而 “ 窒息死亡 ”。 材料二 : 2020年 6月 2日中国现代农业网 从全国来看,仅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资料显示,上世纪
个百分点。 ( 1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 提示 :排放到大气中的酸性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 ,生成H2SO HNO HC l ,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形成酸雨。 ( 2 )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哪些地 区 ? 提示 :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现在的东北、华北地区也有酸雨的出现。 ( 3 )酸雨会造成哪些危害 ? 提示 :酸雨会使河湖水酸化 ,危害水生生物。 使土壤酸化
__控制区和________控制区,限制 ________的开采,积极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调整能源结构等。 1. (1)能源 (2)节能 能源效率 可再生资源 工业 (3)酸雨 二氧化硫污染 高硫煤 重点突破 图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途径。 对点演练 2.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气体进入大气后被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冰雹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 据此完成 (1)~ (2)题。
弃贫 品位 东南 中部 西部 34 重点突破 中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及原因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到目前为止,我国 45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矿产资源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到
开发利用的措施主要有 :科学开采化石燃料 ,提高资源利用率。 开发使用过程中要防治环境污染。 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 ,合理利用土地。 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实施能源结构改革 ,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地使用天然气。 主题二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材料 :美国商务部 2 0 1 2 年 3 月 20 日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板收取 2 . 9 %~4 . 7 % 进口税。 对此
材料 :新华网北京 2 0 1 1 年 2 月 24 日电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 ,目前 ,中国耕地面积约为 1 . 2 2 亿公顷 ,比 1 9 9 7 年的 1 . 3 0 亿公顷减少 0 . 0 8 亿公顷 ,逼近耕地 “ 红线 ”。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 10 多年前的 0 . 1 1公顷减少到 0 . 0 9 公顷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