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1内容摘要:
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 (如低矮家具等 )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 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 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 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 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 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通过思考讨论,增强人们的防震意识,掌握正确的避震方法。 (三)震后自救与互救 • 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说明: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 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 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 最重要的一点。 阅读 • 震后互救的应遵循的原则 ① 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 ③ )先救“生”,后救“人”; ④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防洪准备 一关注汛期天气预报 二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1
相关推荐
占总数的 1/ 3以上。 通过阅读图 2. 32,掌握以下内容: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源地在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发生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 平均每年有 28个台风生成,约占世界台风总数的 1/ 3。 台风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受其影响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台风灾害灾情严重的地区是地均 GDP高且台风次数多的地区。 台风造成的损失 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 15%~
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 ,西北、华北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 ,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 ,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 ,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 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 提示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 2 )材料中人类破坏了植被 ,导致沙尘天气增多
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2. 用图示法记忆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点演练 2. 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 ) A.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一词,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 图表解读 读教材 P57图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污染,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 ,游客会对旅游地产生哪些污染。 (2)除此之外还会产生哪些问题。 提示: (1)固体废弃物污染。 (2)汽车尾气、噪声、危害生物、危害文物古迹、冲击当地文化等。 课堂互动 •释疑解惑 探究一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下列问题。 (1)石窟属于哪类旅游资源。 (2)目前 ,我国三大类石窟的现状怎样 ?为什么。 (3)游客对石窟有何危害。 提示: (1)人文旅游资源。 (2)损毁极为严重。 受自然风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 (3)游客的大量涌入,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汽及拍照等会破坏壁画的色彩。 课堂互动 •释疑解惑 探究一 旅游环境问题 读下面的旅游漫画,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例 1
解析 :第 ( 1 ) 题 ,读图可知 ,早期的城市沿河流分布。 第 ( 2 ) 题 ,读图可知 ,其城市空间形态由 1 9 8 0 年的沿河分布变为 2 0 1 1 年的沿公路 、铁路分布 ,这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造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答案 : ( 1 ) D ( 2 ) A 拓展延伸 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的分布有何关系 ? 提示 : XINZHIDAOXUE 新知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