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专题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1内容摘要:

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工人只有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的自由,而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 ②资本主义工资,表面上看是做一天工给一天的钱,好像是全部劳动的报酬,其实,它不过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的价格。 ③表面上看,剩余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 其实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流通领域只是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表面上看,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资本带来的,其实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 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是不会增殖,所以,它不会给资本家直接带来剩余价值。 ⑤资本家表面上也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关心的是剩余价值,是价值的增殖。 迁移训练 2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指出, “ 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二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 “ 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 ”。 请回答: (1)阅读材料,运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分析说明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 “ 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 ” 之间的矛盾。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马克思的两大理论: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二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流通领域本身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而只能为剩余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剩余价值只能产生于流通领域之外的生产领域,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2)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目的是实现使用价值的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而在资本流通总公式中,交换的目的在于实现价值增殖;二是,在简单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自身并不会发生增殖;在资本流通总公式中,终点的货币却大于起点的货币,货币发生了增殖;三是,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但在资本流通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看起来好像与价值规律背离。 解析 (1)此题属于限制性设问试题,明确提出要运用“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 ,抓住材料中关键词 “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 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 ” 来分析。 (2)此题要结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 资本的流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材料一中的等价交换表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因此马克思说 “ 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 ” 之间是有矛盾的。 考点八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考点梳理 (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指 生产过剩的危机 ,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 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 生产的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 ( 3)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实质 和 根源 ,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周期 性及其 物质基础 ,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历史过渡性 ,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二)题眼突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 因为危机通常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高涨、再生产所需求的正常比例关系,特别是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时爆发的。 一次危机过后,生产过剩的矛盾暂时得到解决,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协调,使资本主义生产重新恢复起来。 但是,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由它们引起的其他矛盾越来越激烈。 于是,又出现一次新的危机,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危机的周期性。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