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五1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内容摘要:
罪并罚 , 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 , 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1.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实施哪种基本治国方略。 【 提示 】 依法治国。 2. 依法治国的主体 、 领导者 、 依据 、 对象 、 目的各是什么。 【 提示 】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 、 经济文化事业 、 社会事务等;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 法律化。 3. 结合上述案例说明: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 提示 】 有法可依 、 有法必依 、 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体现了有法可依;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重庆市原副市长 、 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徇私枉法 、 叛逃 、 滥用职权 、 受贿案 , 作出一审宣判体现了有法必依;对王立军以徇私枉法罪 、 叛逃罪 、 滥用职权罪 、 受贿罪等数罪并罚 , 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 , 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 体现了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4. 材料启示公民应该如何做到依法治国。 【 提示 】 人人要学法 、 懂法 、 守法 、 护法 , 并且要用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全面理解依法治国 1. 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 管理社会事务 ,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 法律化。 2. 为什么 ——依法治国的原因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 、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实施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坚持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 ,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 保障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 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秩序。 3. 怎么做 ——依法治国的要求 (1)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具体要求 地位 有法可依 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可遵循;加强立法,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前提、基础 有法必依 各机关、团体、组织及公民都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中心环节、关键 基本要求 具体要求 地位 执法必严 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公正地执法和司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尽职尽责地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 保障 违法必究 (2)思想基础:依法治国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坚持依法办事 , 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 , 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 , 这是实行依法治国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 深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完善立法 、 严格执法 、 公正司法 、 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 ,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建设法治国家。 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所属范畴不同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实施依据不同 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规范 强调以道德来规范 适用范围不同 主要是对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在法律上有明文规定的社会关系 它几乎涉及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五1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
相关推荐
用规定法律上的 和 的方式,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 4)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实现 和 的重要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 强制力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广大人民群众 权利 义务 人民当家作主 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 教材 P2探究问题 【 提示 】 法所体现的公平 、 正义 , 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公平 、 正义 , 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 ,不可能永恒不变。
D . 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全民的公平正义 审 题 审设问 : 本题考查对法的本质的理解能力。 审材料 : 在《铡美案》中 , 驸马陈世美被依法处决。 定选项 : A 项说法错误 , 法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 , 阶级性是法 的本质属性。 B 项说法错误 , 被统治阶级的意志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D 项 说法错误 , 不存在全民的公平正义。 只有 C 项揭示了法的本质。 答案 : C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 ,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 他认为 ,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 ,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 ,是建立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不过 ,当时列宁仍然把发展商品经济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 2 ) 斯大林发展了列宁的关于商品经济的认识 ,其进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第一
( 2)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 相对工资 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 量的方面 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分为 名义工资 和 实际工资。 他认为,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 (二)题眼突破
渡时期( 1949—— 1956)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什么。 主要矛盾是元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 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 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何变化。 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围 内存在。 ( 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们工作主要任务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说明。
施;四川 、 贵州等省区快速组织救灾队伍 , 展开救援。 面对灾难 ,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 , 确保灾区社会稳定 , 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对点训练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核心考点二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核心考点二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坚持了 ( ) 解析 本题考查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第 (1)问很明显要选择民主集中制原则。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