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专题1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内容摘要:
( 2)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 相对工资 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 量的方面 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分为 名义工资 和 实际工资。 他认为,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 (二)题眼突破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元的 (2)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1)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2)有时认为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 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有时认为交换价值决定价值 关于商品价值的决定 (1)李嘉图认识到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 (2)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3)正确认识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区别 (1)斯密是第一个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2)使用价值不能决定价值 (3)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李嘉图的观点 斯密的观点 (1)根据一元劳动价值论,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2)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例 3 在收入分配上,李嘉图有如下观点。 观点一 劳动加到原料中去的价值量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它分割为工资和利润。 观点二 地租是付给地主的一部分土地产品,而土地产品的价值是由从生产到送上市场这一整个过程所必需的劳动总量决定的。 观点三 一国的产品要在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 要正确判断各阶级的收入状况,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其所得的相对产品量。 假设由于机器和农业的改良,总产品增加了一倍,如果工资、地租和利润也都各增加了一倍,这时三者之间的比例就会和以前一样。 但如果此时工资增长了一半,地租增长了 3/ 4,剩下的增量全部归于利润,那么,利润相对提高,而地租和工资相对下降了。 (1)观点一、二表明工资、利润、地租的来源是什么 ? (2)观点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此题考查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答案 (1)观点一、观点二表明,李嘉图认为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 (2)从观点三可见,李嘉图第一个提出了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说明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迁移训练 3 为什么说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哪些贡献 ? 答案 (1)斯密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 “ 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 ,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斯密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所以说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2)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因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解析 对于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二元性的理解,我们应该结合经济生活的学习内容,主要说明它的不合理性在于:强调了价值有时由劳动量决定,有时由交换价值决定,是错误的。 而李嘉图却突破了这一点。 考点五 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一)考点梳理 ( 1)李嘉图认为, 利己 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 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反对 国家干预 ,主张经济自由。 ( 2)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 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通过 对外贸易 ,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因此,国家不应该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 ( 1)内容: 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 “ 有利取重 ” 、 “ 不利取轻 ” 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 2)评价: ①李嘉图的 “ 比较成本学说 ” ,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李嘉图的 “ 比较成本学说 ” 也有不科学之处。 实践证明,一国参与国际。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专题1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
相关推荐
罪并罚 , 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 , 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1.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实施哪种基本治国方略。 【 提示 】 依法治国。 2. 依法治国的主体 、 领导者 、 依据 、 对象 、 目的各是什么。 【 提示 】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 、 经济文化事业 、 社会事务等
用规定法律上的 和 的方式,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 4)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实现 和 的重要工具。 社会主义国家 强制力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广大人民群众 权利 义务 人民当家作主 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 教材 P2探究问题 【 提示 】 法所体现的公平 、 正义 , 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公平 、 正义 , 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 ,不可能永恒不变。
D . 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全民的公平正义 审 题 审设问 : 本题考查对法的本质的理解能力。 审材料 : 在《铡美案》中 , 驸马陈世美被依法处决。 定选项 : A 项说法错误 , 法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 , 阶级性是法 的本质属性。 B 项说法错误 , 被统治阶级的意志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D 项 说法错误 , 不存在全民的公平正义。 只有 C 项揭示了法的本质。 答案 : C
渡时期( 1949—— 1956)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什么。 主要矛盾是元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 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 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何变化。 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围 内存在。 ( 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们工作主要任务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说明。
施;四川 、 贵州等省区快速组织救灾队伍 , 展开救援。 面对灾难 ,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 , 确保灾区社会稳定 , 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对点训练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核心考点二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核心考点二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坚持了 ( ) 解析 本题考查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第 (1)问很明显要选择民主集中制原则。 B、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①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 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 , 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 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② 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党的执政地位。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