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孟子见梁惠王2内容摘要:

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 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道德伦理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 性善论 的思想。 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 有以 利 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 而已 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 何以 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 之国, 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 而 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 而已 矣,何必曰‘利’。 ” 扫清文字障碍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 有以 利 吾国乎。 ”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 :句首助词,无义 译文 :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处吗。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 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 何以 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亦:但,只 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 征,求取,追逐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 只有‘仁义’而已。 大王说‘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什么对我的封地有利。 ’ 士、庶人说 ‘什么对我自身有利。 ’ 上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 之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