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内容摘要:

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 他还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 评析 】 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2【 原文 】 子问公叔文子 (1)于公明贾 (2)曰:“信乎,夫子 (3)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 (4)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 岂其然乎。 ” 【 注释 】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 谥号“ 文 ”。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 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 “ 这个 ” 的意思。 【 译文 】 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 【 评析 】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 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 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 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 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 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 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 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 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 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 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就会被杀掉。 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了。 ”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 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 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 5【 原文 】 子路问成人 (1)。 子曰:“若臧武仲 (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 (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