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某煤矿开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部可采。 煤层尖灭带位于 XX部,即 S1 2717孔周围。 可采区集中在 281 S2291 S2 311 431孔一线以西。 据井田内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 0~,平均。 可采厚度 ~ ,平均 m。 该煤层结构较简单,含 0~ 2层 夹矸 ,多不含,少量的含 1层夹矸。 层位较稳定,厚度在井田内变化较大,其变异系数 77%。 在可采区内煤层厚度变化较小,变异系数为44%。 总观全区,可采与尖灭带分布均可连片,且较为集中。 赋煤面积,占全区总面积 95%,可采面积 ,面积可采系数 72%。 2— 2中煤层为对比可靠、井田内大部发育大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 3- 1煤层间距为 ~ ,平均 ,中部间距加大,总体由西向东有加大的趋势,间距的变异系数 38%。 顶板多以细粒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底板多为砂质泥岩及粉砂岩。 ( 3) 3- 1煤层 位于 3煤组顶部, 井田内大部发育,局部可采,煤层尖灭带位于 S0271 S1 291 431号钻孔一线的西南部。 据井田内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 0~ ,平均。 可采厚度~ m,平均。 该煤层结构简单,大多不含夹矸 ,在局部含 1层 夹矸。 层位较稳定,厚度在井田中部较厚,而向四周渐变,相对较薄,规律较明显。 在可采区集中地段厚度变异系数 29%。 赋煤面积 ,占全区面积 73%,可采面积 ,面积可采系数 39%。 3— 1 煤层为对比可靠、基本大部发育局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与下部 18 的 3- 1下煤层间距最小 ,最大 ,平均。 其间距中部较大,但总体呈由东向西间距增大,变异系数 41%。 顶板 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局部为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 ( 4) 3— 1下煤层 位于 3煤组中部,井田内大部发育,局部可采,尖灭带位于 S0 S0S06孔一带和 S19~ S2 2917孔一带,将先期开采地段分割成两部分且基本上在该地段可采面积不大,其可采区主要分布在南、东部一带。 煤层自然厚度 0~ ,平均。 可采厚度 ~ ,平均。 该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 1层夹矸。 层位较稳定,总体上由东向西变薄,但变化较大。 且规律性不强,厚度变异系数 94%,可采区内厚度变异系 数 35%。 赋煤面积 ,占全区面积 88%,可采面积 ,面积可采系数 66%。 3— 1下煤层为对比可靠、大部发育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 3- 2煤层间距 ~ ,平均。 中部间距增大,总体上间距变化较大,其变异系数 74%。 顶板以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底板以砂质泥岩、泥岩为主。 ( 5) 4— 1上煤层 位于 4煤组顶部,是 4— 1煤层的分叉煤层,分叉区分布在 S2 291S2 291 2920孔一线以东,分叉区内煤层由西向东渐厚,且在 311 3119孔一带不可采,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到含 1层夹矸。 根据 16个孔的统计:煤层自然厚度 ~ ,平均 ,变异系数 60%。 可采厚度 ~ ,平均 ,变异系数 41%,可采面积。 为对比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 4- 1煤层平均间距 ,顶板岩性多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多为砂质泥岩、泥岩。 19 ( 6) 4— 1煤层 位于 4煤组顶部, 除井田东南角的 331西北部 S03号钻孔不可采外,井田内的其它地段均发育且可采。 据井田内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 ~ ,平均。 可采厚度 ~ ,平均。 该煤层结构简单,含 0~ 1层 夹矸。 层位稳定,厚度在井田西部与 4— 1上合并区较厚,而向东南分叉区渐变,相对较薄,规律较明显。 可采面积 ,面积可采系数 96%。 4— 1煤层为对比可靠、全区发育且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 4- 2煤层间距最小 ,最大 ,平均 ,间距变化不大,变异系数42%,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 ( 7) 5— 1上煤层 位于 5煤组顶部,井田内全区发育,大部 可采,不可采区分布在西北部251 S0 S06孔的线以北和东南部 29 431孔一带。 煤层自然厚度 ~ ,平均。 可采厚度 ~ ,平均。 厚度变化不大,总体上由北向南增厚,厚度变异系数 54%。 煤层结构简单~中等,一般含 1~ 2层夹矸, S25号孔最多含 4层夹矸。 可采面积,面积可采系数 93%。 5— 1上煤层为对比可靠、井田内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 5-1煤层间距 ~ ,平均 ,变异系数为 66%。 在 251 271 S2S1 S12号钻孔一带间距变小,基本上与 5— 1煤层合并,间距为 ~。 总体上间距由南向北加大。 顶板为细粒砂岩、粉砂岩为主,底板以砂质泥岩为主。 ( 8) 5- 1煤层 位于 5煤组上部, 井田内全区发育,大部可采。 据井田内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 ~ ,平均。 可采厚 20 度 ~ ,平均。 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含 1~ 2夹矸 ,在 2515孔中含 4层夹矸。 层位稳定,厚度在井田变化小、由西北向东南增厚,其规律明显。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52%,可采面积 , 面积可采系数 87%。 51煤层为对比可靠、全区发育且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 6- 1上煤层间距最小 ,最大 ,平均 ,由西北向东南间距渐大,其变异系数 32%。 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 ( 9) 6— 1上煤层 位于 6煤组上部, 井田内全区发育,大部可采,不可采区主要位于井田南部边界一带,即 291 42 27 2920号孔一带。 据井田内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 ~ ,平均 ;可采厚度 ~ m,平均。 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少数孔含1层夹矸。 层位较稳定,厚度在井田变化不大,由西北向东南增厚的规律较明显。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43%,可采面积 ,面积可采系数 76%。 6— 1上煤层为对比可靠、井田内全区发育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与下部的 6- 2中煤层间距最小 ,最大 ,平均 ,北部间距较大,其变异系数 25%。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 ( 10) 6— 2中煤层 位于 6煤组中下部, 井田内大部发育,局部可采,不可采区主要位于井田西部。 据井田内钻 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 0~ ,平均 ;可采厚度~ ,平均 m。 该煤层结构简单~中等,含 0~ 5层 夹矸,多数孔含 1~ 2层夹矸,只有区外的 2815孔含 5层夹矸。 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在井田由北向南 ,逐渐增大 ,规律明显。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82%,赋煤面积 21 ,占全区面积 86%,可采面积 ,面积可采系数 67%。 6— 2 中煤层为对比可靠、井田内大部发育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井田内煤层属稳定~较稳定,结构简单~复杂,一般含 1~ 2层夹矸。 与下部6— 2 下煤层间距 ~ ,平均 , 6— 2 中煤层在北部区外 2612715 孔处与 6— 2下煤层间距变小到 ,其间距的变异系数为 68%。 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 水文地质条件 ( 1)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① 第四系全新统( Q4)松散层潜水含水层 岩性为灰黄色、棕黄色 冲洪积砂砾石 ( Q4al+pl), 残坡积均与黄土( Q34)、风积砂( Q4eol)等, 在区内广泛分布。 根据 柴登南详查区简易水井抽水试验成果 :含水层厚度 ~ , 地下水位标高 ~ , 地下水位埋深一般 1~ 2m 左右, 水井 涌水量 Q=~ ,单位涌水量 q=~ m, 水温 911℃,溶解性总固体 429~ 583mg/L,PH 值 ~。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O3~ Ca Na Mg 型水,水质较好。 含水层的富水性弱~中等,透水性能较强。 因大气降水量较少,补给条件较差,补给量一般不大,但雨季补给量会明显增大。 潜水含水层与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非常密切,与下伏承压水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小。 ② 白垩系下统 志丹群( K1zh)孔隙潜水 ~承压水 含水 层 岩性为各种粒级的砂岩、砂砾岩及砾岩 夹砂质泥岩 ,在地表 沟谷两侧广泛 出露, 含水层厚度 0~ , 平均。 根据 柴登南详查区简易水井抽水试验成果 : 地下水位标高 ~ ,水井 涌水量Q=~ ,单位涌水量 q=~ m, 水温 815℃,溶解性总固体 486~ 1157mg/L, PH值 ~。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 Na Mg、 HCO3 Cl~ Ca Na Mg 及 HCO3 SO4 Cl~ Ca Na Mg 型水 , 22 水质较好,含 水层的富水性中等。 由于没有较好的隔水层,所以与上、下部含水层均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③ 侏罗系中统( J2)碎屑岩类承压水含水层 岩性为青灰色、浅黄色中粗粒砂岩,夹粉砂岩及砂质泥岩,含水层厚度平均 65m左右,分布较广泛。 根据柴登南详查区 3115 号钻孔(位于井田东界外 800m)抽水试验成果:地下水位埋深 ,水位标高 ,钻孔涌水量 Q=,单位涌水量 q=178。 m,渗透系数k=,导水系数 ,水温 13℃,溶解性总固体 492mg/L,PH 值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O3 Cl— K178。 Na 型水,水质良好。 由此可知,含水层的富水性弱,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差。 含水层与上部潜水含水层有一定水力联系,与下部承压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较小。 ④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顶部隔水层 位于 2 煤组顶板以上,岩性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等组成,隔水层厚度一般 7~ 13m,隔水层的厚度较稳定,分布较为连续,隔水性能良好。 ⑤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 J12y)碎屑岩类承压水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中粗粒砂岩、砂质泥岩,次为细粒砂岩、粉砂岩等,全区赋存,分布广泛。 根据 本次施工的 S16 和 S18 号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含水层厚度 ,地下水位埋深 ~ ,水位标高 ~,水位降深 S=~ ,涌水量 Q=~ ,单位涌水量 q=~ m,渗透系数 k=~ ,水温 10~ 12℃ ,溶解性总固体 344~ 353mg/L, PH 值 , NO3- 含量 ~。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O3— Ca Mg 型水,水质 较 好, 但 NO3- 超标。 因此含水层的富水性弱,透水性 与导水性能差,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与径 流条件均较差。 含水层与上伏潜水含水层及大气降水的水力联系均较小。 该含水层为矿区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和主要充水含水层。 23 ⑥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底部隔水层 位于 6煤组底部,岩性以深灰色砂质泥岩为主, 隔水层 厚度 一般在 10m之内 ,分布较连续,隔水性能较好。 ⑦ 三叠系上统延长组( T3y)碎屑岩类承压水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粗粒砂岩、含砾粗砂岩,夹细粒砂岩。 钻孔揭露厚度不全, 最大揭露厚度。 据 邻区塔拉壕井田 T11 号钻孔抽水试验成果 :地下水位标高 , 水位埋深 , 涌水量 Q=,单位涌水量 q= m,渗透系数 k=。 水温 12℃,溶解性总固体 310mg/L, PH 值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O3— Ca178。 Mg 型水,水质良好。 含水层的富水性弱,透水性能差 ,与上部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较小。 ( 2)地表水、老窑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区内没有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分布,但区内降水比较集中,多为大雨或暴雨,雨后会形成短暂的地表洪水,一旦流入矿坑, 也会造成淹井事故。 因此,要预防地表 洪 水通过井口等通道进入矿坑,在地表水体下采煤时,随时观 测矿坑涌水量的变化情况,以防发生矿坑涌水事故。 区内目前没有老窑及生产小窑,但近年来,随着 XX煤田 的大规模开发建设,矿区周围的生产矿井在逐年增加,采空区的面积与积水量也在不断增大。 因此,未来煤矿开采,在边界附近要密切注视周围矿井的采掘情况,不能无计划越界乱采, 防止勾通邻近采空区,防止涌水事故的发生。 ( 3)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XX二号井田 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以 裂 隙含水层为主,直接充水 含水 层的富水性微弱,补给条件和 径 流条件较差,以区外承压水微弱的侧向 径 流为主要充水水源,大气降水为次要充水水源 .区内 没有水库、湖泊 等地表水体,沟谷也无常年地表径流,且距煤层较远,一般在 200m以上, 水文地质边界简单 ,地质构造简单。 因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划分 为第 二 类第一型 裂 24 隙充水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 4) 矿 井 涌水量 ① 充水因素 矿区第四系全新统( Q4al+pl)孔隙潜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弱~中等,志丹群( K1zh)潜水含水层 的富水性中等,侏罗系中统( J2)承压水含水层富水性弱,煤系地层上部隔水层 的隔水性能较好,所以 煤系地层上部 潜水 与承压水 含水层是矿床的次要充水因素。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 J12y)承压水含水层富水性弱,因其是含煤地 层,所以也是矿床的直接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是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 三叠系上统延长组( T3y)承压含水层富水性弱,是矿床的次要充水因素。 ② 涌水量预计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及充水因素, 地质报告 选用稳定流大井法计算矿 井 涌水量 , 预测 了 整个 先期 开采 地段全部 形成 巷 道系统 后至 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 未来煤矿初期局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