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之一内容摘要:

—— 《 大学 》 “ 格物致知 ” 始见于 《 礼记 ‧大学 》 ,原本是从属于为 “ 诚意 ” ﹑ “ 正心 ” ﹑ “ 修身 ” 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从宋代程颐开始,理学家把 “ 格物致知 ” 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 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 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 钱穆 “四书”是对儒家经典 《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的合称。 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 《 四书章句集注 》等书。 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 “五经”是 《 诗经 》《 书经 》《 易经 》《 礼记 》《 春秋 》 的合称。 今版 《 性理大全 》 书影 今版 《 四书章句集注 》 书影 《 朱子语类 》 书影 《 论语 》《 孟子 》《 中庸 》《 大学 》是熟饭。 看其它 《 经 》 是打禾为饭。 先读 《 大学 》 以定其规模,次读《 论语 》 以立其根本,次读 《 孟子 》以观其发越,次读 《 中庸 》 以求古人微妙处。 —— 《 朱子语类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