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期高支模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力 т =3V/2bh=3 1000/2 50 100=㎜ 2 т fv= N/㎜ 2(满足 要求 ) 挠度验算 W= 5004/(100 9 103 1/12 50 1003) =㎜ W [w]=l/250=500/250=2 ㎜ (满足要求 ) 三、 梁底 大楞验算 本方案大楞为Φ 48 钢管 ,顺梁长方向设置 四 排 ,顺梁方向立杆间距为@1000,梁宽方向立杆间距为 350。 为计算简便 ,简化为线性分布荷载 ,取三等跨连续500 500 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 六期 高支模施工 方案 第 11 页 共 25 页 梁计算。 荷载计算 Q1=1/4 =根据结构计算手册查表 : Mmax=; W=。 钢管参数 :E= 106N/ mm2 ; I= 104(㎜ 4); W= 103(㎜ 3) 抗弯强度验算 M= ql2= 12= σ =M/W= 106/ 103=163N/㎜ 2 σ [f] =205N/mm2 (满足要求 ) 抗剪强度验算 Vmax== 1= 剪应力 т =3V/2A=3 1000/2 242=㎜ 2 т fv=205N/㎜ 2 (满足 要求 ) 挠度验算 W= 10004/100 105 104 = ㎜ W [W]=L/250=1000/250=4 ㎜ (满足要求 ) 四、梁侧模验算 梁侧模楞木间距 @300。 砼侧压力计算公式 如下,取最小值: F= rc t0β 1β 2V1/2 F= rc H 荷载计算 1000 1000 1000 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 六期 高支模施工 方案 第 12 页 共 25 页 取 t0=8h, V=3m/h(按泵送砼浇筑速度计 );β 1=;β 2=; 侧压力 F1=24H=24 =(KN/m2) F2= c t0β 1β 2V1/2= 24 8 31/2=(KN/m2) 取两者中较小值,则 F1=振捣砼时产生的垂直荷载 : 4KN/M2 倾倒砼时产生的荷载: 2KN/M2 以上 三 项荷载合计: +( 4+2) =根 据 侧模 立档间距为 300 ㎜的条件 ,则线性荷载为 : = N/㎜ 抗弯强度验算 侧模板立档间距为 300mm,板厚为 18㎜ ,按四等跨计算 ,系数同前 : M=KMqL2= 3002=177986N.㎜ σ =M/W=177986/(bh2/6)=177986 6/300 182 =㎜ 2 σ fm=13N/㎜ 2 (满足要求 ) 抗 剪强度验算 V== 300=3040N 剪应力 :T=3V/2bh=3 3040/2 300 18=㎜ 2 T fv =㎜ 2 (满足要求 ) 挠度验算 W= 3004/(100 9 103 1/12 800 183) = ㎜ W [w]=l/400=300/400= ㎜ (满足要求 ) 五 、梁侧对拉螺杆验算 梁侧对拉螺杆间距为 450 450,选用 M12普通螺杆 ,设计值为 [σ ]=174N/㎜ 2; 普通螺杆 M12 的截面积 A=113 ㎜ 2 对拉螺杆的拉力为 N=F(侧压力 )水平间距 竖向间距 ,即 N= = 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 六期 高支模施工 方案 第 13 页 共 25 页 对拉螺杆的应力σ =N/A=11032/113=㎜ 2 σ [σ ]=174N/㎜ 2 (满足要求 ) 六、梁底支架及稳定性验算 梁下支撑采用φ 48 脚手架钢管,梁下钢管支撑沿梁长方向间距1000mm,沿梁宽方向每排布置 4根 ,间距 350mm,水平纵横杆步距 1500mm,支架设置为双扣件。 荷载 (1)、梁模及支架 自重 ( 2+ )m 5/4= (2)、新浇 砼自重 24 KN/m3 = (3)、钢筋重量 (4)、振捣产生的荷载 ∑ =[(1)+(2)+(3)] +(4) =+= 强度验算 f=N/An≤ fc 查表得: An—— 489mm2 f= 103/489=ffc=205N/mm2 满足要求 稳定性验算 N/ψ An≤ f L=L0+2a=1500+2 200=1900mm ψ —— 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λ =L/I=1900/= 查 表 得ψ = N/ψ An=10 3/489= N/mm2fc=215N/mm2 满足要求 (二) 一层 至二层层高 最大梁 300mm 900mm 验算 该梁的梁底模板验算、梁底木方验算和梁侧模板验算同 三层转换层大梁 800mm 1600mm的验算 ,由此 结果可知, 上述受力情况 均符合要求。 下面对该梁 梁底 大楞和梁底支架强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 一、梁底大楞验算 本方案大楞为Φ 48 钢管 ,顺梁长方向设置 三 排 ,顺梁方向立杆间距为@1000,梁宽方向立杆间距为 500, 大楞承受小楞传来集中力 ,以梁底中间一排受力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 六期 高支模施工 方案 第 14 页 共 25 页 最大 ,按承受全部荷载的 2/3 考虑。 为计算简便 ,简化为线性分布荷载 ,取三等跨连续梁计算。 荷载值 底模自重: Q1=5 =钢筋重量: Q2= =砼重量: Q3=24 =振捣砼产生的垂直荷载: Q5= =以上荷载合计 :∑ =+++= 荷载计算 Q1=2/3 =根据结构计算手册查表 : Mmax=; W=。 钢管参数 :E= 106N/ mm2 ; I= 104(㎜ 4); W= 103(㎜ 3) 抗弯强度验算 M= ql2= 12= σ =M/W= 106/ 103=㎜ 2 σ [f] =205N/mm2 (满足要求 ) 抗剪强度验算 Vmax== 1= 剪应力 т =3V/2A=3 1000/2 242=㎜ 2 т fv=205N/㎜ 2 (满足 要求 ) 挠度验算 W= 10004/100 105 104 = ㎜ W [W]=L/250=1000/250=4 ㎜ (满足要求 ) 二 、梁底 支架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本方案大楞为Φ 48 钢管 ,顺梁长方向设置 三 排 ,顺梁方向立杆间距为@1000,梁宽方向立杆间距为 500, 水平纵横杆步距 1500mm,支架设置为双扣件。 荷载 (1)、梁模及支架 自重 ( 2+ )m 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 六期 高支模施工 方案 第 15 页 共 25 页 (2)、新浇砼自重 24 KN/m3 = (3)、钢筋重量 (4)、振捣产生的荷载 ∑ =[(1)+(2)+(3)] +(4) =+= 强度验算 f=N/An≤ fc 查表得: An—— 489mm2 f= 103/489=ffc=205N/mm2 满足要求 稳定性验算 N/ψ An≤ f L=L0+2a=1500+2 200=1900mm ψ —— 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λ =L/I=1900/= 查 表 得ψ = N/ψ An=10 3/489= fc=215N/mm2 满足要求 第 六章 楼板模板支撑系统设计计算 楼板采用钢管排架支撑,面板 18mm 厚 胶 合板,面板下铺 50100mm 木方作楞木,间距 300mm,同一截面木方接头不超过 50%,木方不得在顶撑之间搭接,楞木下为φ 48 水平钢管牵杆,间距 1000mm, 水平钢管支撑在竖向φ 48钢管立杆上,用双直角扣件连接,立杆间距。六期高支模方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及时供给; ( 4) 合同措施:按合同要求及时协调各有关方的进度。 目标 控制方法与措施 质量 控制目标 16 监理 部 将根据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质量验收标准和设计图纸、文件,以严格的监理方法,完善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单位抽检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一丝不苟的中间检验和现场验收,重视事前预防 和过程控制 ,达到合 同中有关工程的质量 要求。 质量 控制手 段 质量监理是对施工过程的全过程监理
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GB/T5037520xx) 《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18020xx)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xx)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xx)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820xx)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10720xx)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xx)
、金属电器安装板以及电器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通过 PE线端子 板与 PE线做电气连接,金属箱门与金属箱体必须通过采用编织软铜线做电气连接。 、开关箱的进、出线口应配置固定线,进出线应加绝缘保护套成束卡固在箱体上,不得与箱体直接接触,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的进出线应采用橡皮保护套绝缘电缆,不得有接头。 ( 二 ) 、 电气装置的选择 ,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
N 连 1:连墙件所受架体法向的水平支承反力 NCW1:风载产生的压力 G 总 :平台架总重 G 总 =G 柱 +G 钢 1+ (G 钢 +G 竹 +G 直 1+G 旋 1+GkM) (H/3)+G+G 接 +G 旋 2+G 直 2+G 水平斜杆 式中: H为搭设高度( 50m), M为平台面积( ), G— 作业层施工荷载 G=10000N G 柱 — 立杆自重 8( H+18) =(
= sHY ZH L 14 79 0. 71 1 53 .1 46 14 84 3. 85 7KK yYH HY L 2 sHY L L 14 2 14 sHZ YH L 14 90 2. 60 2 53 .1 46 14 95 5. 74 8KK 2LQZ HZ 1 6 5 .0 3 7 61 4 9
关于什么是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综述2 在此处键入关于什么是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综述142715 赵华国际经济法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属于法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边缘性法律学科。 而作为国际法词典中的一个较新的词条,国际经济法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不时受到质疑。 主要表现在对于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以及调整对象的界定存在各种不同的见解,而且分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