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幽默_图文内容摘要:

如何培养幽默_图文 幽默能力培养幽默原理1、滑稽不等于幽默滑稽和幽默,从结构形式上看,有几乎同样的错位的语义,因而滑稽可以说是幽默的基础。 错位结构的功能在于转换生成的意味。 如果意味深长,给人启示,发人深思,那就是幽默了。 日本人把 “ 幽默 ” (成 “ 有情滑稽 ” ,虽然狭隘一些,但还是有点道理的。 如果意味寡然,没什么真诚的感情底蕴,不过是好笑而已,则只能是滑稽。 幽默之所以是幽默,就在于双方能体验到在它之外更多的东西。 或者反过来,错了位的意味,引起你的惊异,其目的本来不在错位本身,而是在你们双方因此而被唤醒的想象。 单纯的滑稽也可以成为漫画的构思。 其特点是调侃人物外部的某些特征,但与人物内在心灵的关系很小。 两幅图都是调侃人的胡子的,虽然作者有些巧思,笔法上也有些独到之处,但却不能成为够格的幽默作品。 这幅图就幽默多了,是因为这个大人弄坏了小孩子的木马,甘心让小孩子把自当木马骑。 这种人性之善良和荒谬的现象 (让小孩子骑 )形成张力,因而意味显得十分深长。 2、雄辩诡辩和幽默幽默不同于雄辩,也不同于诡辩。 第一,它不是交流思想观点的,而是交流感情的。 正因为这样,你道理讲得越多,感情就交流得越少,幽默感也就相应地减少。 第二,它交流感情的方式不是直接地通过有声的语言来传达的,而是通过言外之意的暗示、启发,让对方自己去领悟的。 第三,在交流感情时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化解愤怒。 虽然愤怒本身也是一种感情,但它却不适合默默地交流,它和欢乐一样,太强烈了,而太强烈的感情都很难间接交流,往往抑制不住,变成直接的爆发。 不但得把雄辩 (包括诡辩 )和幽默在功能上分清楚,而且在逻辑结构上也要分清楚。 庄子 ·秋水 :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 予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 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固矣。 ”惠子好像很幽默,但仔细分析一下,又不太幽默。 这是因为他的大前提显然不可靠 (除了自己亲身直接体验到的以外,间接地根据外部表现作出的推断均不可靠 )。 这个大前提虽然有一点歪,但其他演绎过程都比较正经,符合逻辑形式的规范,用的是肯定对方大前提加以推演,得出与对方论断正相反对的结论。 从形式逻辑结构来说,讲的是正理,因而其雄辩性占了上风;但是从内容上来说,大前提不可靠,又有一点诡辩色彩。 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惠子和庄子的机智,而不是他们的幽默。 误把雄辩和诡辩当作幽默只会把空气弄僵,强化对抗,结果是与幽默的共享原则南辕北辙。 混淆机智与幽默,其结果是把人往讲正经道理上引,可是越是讲正经道理越是幽默不起来。 这种混淆,不仅在中国很普遍,而且是个世界性的现象,不止一部的西方百科全书都把机智与幽默混为一谈。 其实机智主要属于理性,而幽默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理性的歪曲来传达、沟通感情的。 两个案例对比:案例一 王羲之的幽默:夜贴对联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 都被喜爱他字的人暗地揭走了才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副。 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姑上一半。 上联是 “ 福无双至 ” ,下联是 祸不单行。 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 “ 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里没有什么幽默可言,不过是在对联下面加以补充,使原来不吉利的话变成吉利的话,所用的逻辑完全是正常的推理,最多具有某种程度的诡辩性,就是没有幽默的歪曲推理。 案例二 :歌德的幽默:酒和水歌德有一次出门旅行,走进一家饭馆,要了一杯酒。 他先尝尝酒,然后往里面掺了点水。 旁边的一张桌子坐着几个大学生,也在那儿喝酒,他们个个兴致勃勃,吵吵嚷嚷。 当他们看到邻座那位先生喝酒掺水,不禁哄然大笑。 其中一个问道: “ 亲爱的先生,请问:你为什么把这么好的酒掺水呢 ?”歌德回答说: “ 光喝水使人变哑,池塘里的鱼儿就是明证;光喝酒使人变傻,在座的先生们就是明证;我既不愿做这二者,所以把酒掺水喝。 ”这很明显,非常幽默,而不完全是雄辩或诡辩,因为歌德这里的因果关系是错误的。 池塘里的鱼,发不出声音,不是因为喝了水。 即使这因果关系能成立,鱼喝了水就发不出声音了,也不能因此而引出喝了酒一定能变傻。 从逻辑上说,这两组因果推断都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因而歌德讲的完全不是正理。 但是,这两组歪理也不绝对是胡说八道,歪理还歪得挺巧妙。 首先鱼不出声和喝水,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却是天经地义的事实,把这种事实的确凿性和喝酒而变傻平行地类比,就使得喝酒与变傻似乎有某种类似得确凿性得错觉。 而最后是结论,不愿喝水而变哑,不愿喝酒而变傻,故把水掺着酒喝。 这在推理形式上,大前提和小前提都不可靠,虽然其余之处因为有符合演绎规律之处而带着一点诡辩的机智色彩,但主要是歪理构成的幽默,它的功能是交流情感,开开玩笑,而不是认真说理。 这个故事充满了幽默、调侃,虽略带一点诡辩的机智,但仍与雄辩无缘。 在社交语言技巧中,诡辩是最接近于幽默的,因为诡辩多少要歪曲一下推理的正常结构 尤其是它的大前提。 诡辩毕竟不是幽默,因为它通过歪理所表现的主要是理性或智慧,而很少能达到幽默所擅长的交流、沟通情感的程度。 幽默是以情感超越理性和知性,而诡辩则以知性或理性超越情感。 诡辩以征服、压服对方为能事,而幽默以双方的共享为能事。 美国有一个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装了一只假的。 假眼装得跟真的差不多,他非常得意,逢人就夸耀。 有一次,他碰到马克 ·吐温,就问道: “ 你猜得出来吗 ?我哪一只眼睛是坏的 ?”马克 ·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 “ 这只。 百万富翁十分惊奇,说: “ 你怎么知道 ?”马克 ·吐温回答说: “ 因为你只有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这个故事为什么挺幽默 ?因为马克 ·吐温的判断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正理,假眼里不可能有任何慈悲,所以他的因果判断是站不住脚的,因而是歪理。 但是他的这个歪理表面看来,并没有以情感的交流和共享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种类似知性的武断形式出现:百万富翁都是绝对没有慈悲之心的,因而活人的眼睛还不如人造的假眼有人情味。 这种智慧以其极端化、绝对化为特点,而极端化、绝对化并不是知性和理性的特点,而是情感的特点。 因而这里的知性,又带上了马克 ·吐温的强烈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很幽默,但有很强的知性的诡辩色彩,故其进攻性很强,没有纯粹幽默的那种缓解情绪对抗、沟通情感的特点。 这种进攻性很强的幽默实际上已经到了讽刺的边缘。 3、从错位而生顿悟之乐在西方,叔本华早就提出一种幽默理论,叫做“不一致”理论。 他说,当我们发现我们所持的观念与现实不一致时,就笑起来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幽默的语言不是与现实单纯认同的,而是通过与现实的不一致来传达主观情感的。 叔本华的这个理论,其实并不神秘,长期以来却没有被我们充分重视,特别是结合实际地运用。 不一致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除了胡话、傻话、笑话之外,我们还可以讲些空话、大话、废话而不惹人讨厌。 案例 :教师在毕业班会的幽默发言我说:我希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这里的经理们,生 意更兴隆;财源更茂盛,不但在国内盈利 洋财,发到钱用不完,不知该如何花。 到那时候我就建议他们回到福州,捐款建一座纪念大楼。 这座楼要比元洪大楼更高;比外贸中心更漂亮。 我建议在大楼的顶层建造一座宫殿式的别墅,给你们班主任郝鸣老师住。 由于郝鸣老师就在场,于是情绪高涨起来,大家对她鼓掌。 为了把情绪更进一步鼓动起来,我接着说:在别墅门口树一块石碑,把全年级的同学的名字都刻上去,把郝老师的名字刻在最当中。 至于我,我的名字最好补在末尾,不能刻在当中,因为那样看来像婚礼中的新娘。 在一切比较深刻的喜剧作品中,几乎有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不但有表面的不一致,而且这表面的不一致恰恰是社会的人性的病态的一个深刻的结果。 外部的错位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它不能不转化为一种诱因,几乎是挟持着读者的思想去追随作家所暗示的社会的人性的原因。 这在逻辑结构上与错位正好对称,所以才把它叫做 “ 复位 ”。 错位的幅度决定怪异的强度, “ 复位 ” 的精度决定意味的深度。 通常人们往往片面地注意到表面的错位,而忽略内在的 “ 复位 ” 的重要。 两个健忘者其一、我国古代笑话书 艾子后语 一个人得了健忘症,很是严重。 他老婆叫他去找医生看看。 他就骑着马,拿着弓箭去了。 不一会,觉得要大便,就把马系在树上,箭插在地上。 大便以后,他看到地上插着一枝箭,吓了一跳,说: “ 哪里射来的箭 ?几乎射死我 !又看到树边的马,大喜说: “ 虽然受惊,可拾到一匹马。 ” 拉起缰绳,脚却踩到自己的大便,就跺起脚说: “ 真倒霉,踩了一堆狗屎 !骑马回到家里,竞不知道就是自己的家,被他老婆骂了一顿,他居然很惊讶: “ 这位娘子,我不认识你,你为什么要骂我 ?”这个故事,从表层来看,人物的观念和事实很不一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而且通过情节的链锁性,其间距离越来越远,因而其引人发笑的怪异之感越来越强。 但是,说来说去,不过说人家心理的一点缺陷,其深层再也没有什么一致的东西可以沟通的,因而也就没有别的什么深刻的意味。 何况对于人家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加以嘲弄是不道德的。 应该承认我们古代笑话书上有不少这样的糟粕。 像这样的故事,充其量不过是滑稽而已,因为从结构上来说,只有表层的观念与事实的一连串的错位,而缺乏深层结构的 “ 复位 ”。 其二,美国作家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 一个忙碌的经纪人的浪漫史 一个经理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忙得不可开交,真是昏天黑地,他得同时应付几部一起响起的电话,不同性质的急迫事件,成天到晚迫在眉睫。 他一面穷于应付着紧迫的形势,一面反复提醒自己,今天下班一定要提前几分钟到隔壁房间秘书小姐那里去求婚,可不能再忘了。 已经忘了不知多少次了,终身大事再拖下去后果就严重了。 这一次他总算记住丁,在小姐下班以前赶到她面前向她提出正式求婚。 他紧张地观察小姐的表情以猜测自己的命运。 没想到小姐的脸色既不是为难 (拒绝 ),也不是喜悦 (同意 ),而是十分困惑,经过一番沉默以后,小姐终于说: “ 亲爱的,难道你忘了,昨天我们不是在教堂里单行过婚礼了吗 ?”这个忙碌的经纪人观念与现实不一致,错位达到空前绝后的惊人程度,连他昨天结了婚的事都忘了。 这样的夸张绝不亚于 艾子后语 ,但是显然不同于 艾子后语 的是,它不是简单的滑稽,而是深刻的幽默。 因为他的健忘走向一个非常悖谬的境地。 多次反复提醒自己不要忘掉的求婚倒是记住了,而求婚的顺利结果 结婚却忘记了。 这个故事很发人深思:他这么忙碌,无非是为了赚大钱,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但即使钱多到用不完的程度,如果忙得连结婚这样的大事都心不在焉,都不记得了,这样的人活着又有多少意思呢 ?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刻的启示,这样的小说就不是滑稽小说,而是幽默小说。 表层错位与深层复位表层的不一致,是客观的、可感的。 其怪异性,是引人发笑的,笑的程度与不一致的程度成正比,但是这是短暂的、肤浅的、缺乏深厚意味的。 如果光有这表层的反差,即使笑了,也只是天真的滑稽而已。 表层的巨大不一致,给读者、听者一个刺激,提示他注意在另一个层次上经过回忆和推理引导出来的一致。 如果前者以错位为特点的话,后者可以叫做 “ 复位 ”。 有了这两重结构的张力,就比较经得起思考,而且是比较深刻得了。 这就进入了幽默的层次了。 表层的错位和深层的 “ 复位 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幽默的深度。 通常我们进行的思维,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概念必须明确、稳定,即使不用完全明确的语言规定下来,也常常有不言而喻的性质,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 ·但这是科学的、理性的要求,而幽默的要求却是正好相反,超越常规的稳定思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