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1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1内容摘要:

的心理,鼓动其掣肘皇帝,阻挠变法; 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维新派求变心切,权力虚弱的光绪帝与维新派采取“快变”方式; 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对改革前途充满了简单的、不成熟的判断,等等。 问题 6:康梁在后来的变法实践中,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改为主张搞开明君主制,政治主张明显缓和,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仅仅两年,即 1901年初,被八国联军炮火赶到西安“西狩”途中的慈禧太后,于 1月 29日发布了第一道变法上谕,其中道:“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 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 ” 在内外压力之下,连慈禧本人也意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 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时,朝野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 二、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 1.“预备仿行立宪”与 《 钦定宪法大纲 》 2.“皇族内阁” 问题 1: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 ( 50字内概括) 参考: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 预备立宪应保证皇权至高无上。 清政府颁布的《 钦定宪法大纲 》 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 14条,其余 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先后死去,由不足三岁的溥仪继位。 载沣为摄政王,总揽大权,继续进行立宪的欺骗。 溥仪 载沣 参考: 1908 年的 《 钦定宪法大纲 》 是一个在君权问题上态度矛盾的文件,它离宪政的要求还很远。 但是,无论清政府如何抓权不放,总算还是给臣民设定了一些权利,也限制了部分君权。 比如它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准其自由”,“臣民非按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规定将司法权划归“审判衙门”,实际上是取消了皇帝的最高审判权。 其在中国宪政历史上毕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问题 2: 《 钦定宪法大纲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 慈禧死后,清廷不仅未逐步开明化,反而在失去权力的恐慌中加速走向保守和偏执,把维护朝廷视为头等大事,无视社会人心的变化。 民间与朝廷南辕北辙,两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在撕裂中国。 人民终于失去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