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芯制木糖醇内容摘要: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玉米芯制木糖醇一、概述 木糖醇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晶状新糖料。 木糖醇除具有蔗糖、葡萄糖的共性外,还具有特殊的生化性能,它不需要通过胰岛素,就能透过细胞壁被人体吸收,并有降低血脂、抗酮体等功能。 木糖醇还是轻工、化工等多种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既可用于制作饮料、糖果、罐头等食品,又可代替甘油用于造纸、卷烟、炸药、牙膏等生产,还可用来制作石油破乳剂,农药乳化剂、化纤助剂、抗静电剂、防冻剂等。 目前木糖醇的生产,在世界范围内,乃是一项新兴工业。 在我国木糖醇的生产尚处起步阶段。 二、木糖醇生产工艺 生产木糖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芯,生产工艺如下。 1玉米芯的选择;玉米芯分红、白两种。 2、红色玉米芯会加深木糖醇的色泽,增加脱色碳的消耗定额,所以最好选用白色玉米芯作原料。 同时要搞好原料的保管除杂工作,严防雨淋、霉烂,尽量减少风沙、尘土等污染,在投入水解工序之前,要经过筛选分,如能采取水洗处理最好。 2水解:玉米芯含多缩戊糖 3640,水解就是将以多缩戊糖为主组成的纤维素,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裂解并与水结合生产糖的过程。 水解作用的设备主要是水解釜。 首先进行预处理,即将玉米芯投入水解釜内,然后加水在 100的温度下,蒸 60 分钟,把水排除,再用 01稀硫酸处理。 控制条件与下述的水处理相同。 经酸预处理后的玉米芯,进入水处理阶段(即水解)。 水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稀酸常压水解,二是稀 3、酸低压水解。 工业生产上多采用低压水解法。 低压水解法的控制条件为硫酸浓度 l,水解温度120,水解时间 4 小时。 玉米芯的水解产糖率可高达 33以上。 3中和:水解液含硫酸约 060,8,为 1 左右。 中和处理的目的是除去水解液中的无机酸。 中和方法一般采用碳酸钙法。 中和处理所用的中和缸,其容积为9制外壳,构衬辉绿光岩铸石,缸内设有搅拌装置,常压操作,共需 3 台。 首先把水解液注入中和缸,然后加温,当温度升到 7580时,边搅拌,边加入波美 15 度的碳酸钙乳液,直到 为 2330 为中和点(控制适当中和点是本工序的关键所在)。 为使中和后生成的硫酸钙充分沉淀,需保温养晶 1小时,最后通过压滤机滤除 4、硫酸钙渣。 4蒸发:中和脱酸后的糖液浓度为5,需通过减压蒸发,使糖液浓度提高到 3035,即将 6中和液浓缩为 1糖浆,同时还可再析出 12 千克硫酸钙。 蒸发器用不锈钢制成,蒸发周期为 79 小时。 5脱色:浓缩后的糖浆色泽较深,需要进行脱色处理。 常压操作采用活性炭脱色法,活性炭用量一般为糖液的 10。 脱色时先把糖浆温度提高到 7580,控制在 25 左右,然后加炭,活性炭在酸性条件下脱色效果很好,脱色后物料透明度可达 3040。 6离子交换:这道工序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净化糖浆,处理后物料纯度可达 9597,使糖浆呈无色透明状。 离子交换可选 723 型强酸阳离子树脂和强碱多阴离子树脂配套使用。 5、 离于交换净化操作过程是:将脱色后的糖液降温到 3040开始投料,先经阳柱。 后经阴柱。 定量的物料投毕后,再用纯水顶替直至无糖为止。 然后用水自下而上进行反冲,使树脂层松散翻动,通过滥流除去上层杂质,接着用酸、碱溶液再生,最后用纯水淋净再生。 净化周期约为 28 小时。 7加氢处理:离子交换后的净化糖液,需进行加氢处理。 加氢处理即为木糖的炭在有理化剂的作用下,升温加压氢化,转变为轻基的反应。 理论上讲,每吨木糖醇耗氢量为1346实际在生产中必须加过量氢才能保证氢化完全。 过量的氢可循环使用。 氢化处理之前用烧碱把净化糖液的 调到 ,加氢压力控制在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7080kg间,温度为 11012 6、0进料速比为 (对催化剂体积而言),加氢转化率要大于 99。 加氢催化剂一般在使用 3 个月后活性开始下降,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用 10的烧碱溶液对催化剂进行活化处理。 #p#分页标题#e# 8浓缩、结晶、分离:氢化液含醇浓度一般低于 15,并带有少量催化剂细未,需先过滤,再蒸发浓缩。 蒸发浓缩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真空度为700柱,温度为 50的情况下,浓缩到含醇 50;第二步采用升降膜蒸发器,真空度提高到 700柱以上,温度提高到 7075,浓缩到含醇为 86即可出料,压入结晶机。 当醇膏温度降到 64左右加入适当晶种,慢慢搅拌助晶,每小时降温 l,直到比室内温度稍高时,即可分离取得成品。 9母液的回收:母液为结晶分离出成品后的副产品。 每吨成品可得母液 1 吨。 母液含杂质较多,纯度低,粘度大,呈褐黄色,其中除大部分为木糖醇外,还含有少量的阿拉伯醇、山梨醇、甘露醇等杂醇,仍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母液再经净化处理,重新浓缩结晶,收率可达到母液的 2530,其纯度符合质量要求,只是养晶时间长,晶粒细。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