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藏甘薯的窖型内容摘要: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贮藏甘薯的窖型甘薯贮藏窖型很多,归纳起来有 4 种基本类型。 1、高温大屋窖及小屋窖高温大屋窖是河南省 70 年代的一种窖型。 其贮藏量大,有加温设备,可进行高温灭菌,对防治黑斑病及软腐病有较好的效果,进出薯容易,管理方便。 80 年代以来,由于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洛阳市的汝阳县等地研究推广了适应农村庭院贮藏的小屋窖。 大、小屋窖中,又分为地上式、半地上式以及丘陵地区的大窑窖和砖券永久窖。 大屋窖修建成本高,窖内湿度小,薯块新鲜程度低。 大屋窖:可分为地上式及半地上式两种。 地上式墙从地面修建,按贮藏量多少可分为两间、三间不等。 墙高 ,屋顶三草三泥,前后墙留对口窗,东山墙建一耳房,为 2、出入窖门及管理室。 在管理室入窖门处挖坑修建煤火灶,修为道直通窖内。 窖内火道设在中间偏后、高、宽各 33 厘米,坡度 2%3%。 回火道在墙基部,无坡度,烟囱设在墙外。 小屋窖:一般每窖可贮 15003000 千克,可选择院内或宅旁背风向阳处,也可选择在两座房的夹道中,长度可根据需要而定。 一般长 23 米,宽 2修建半地下式可向下挖 米。 再垒墙,地下墙厚。 如修建地上式可自地面向上垒墙,地上墙厚。 可垒成双层墙,中间填土或碎草,墙高 2 米,门留在南边或东边,瓦顶或草顶皆可,顶厚 ,三草三泥,房沿结合严密,不要留缝,以利保温。 前后墙对口窗。 房建好后可在室内建回龙火道,进火口要与地面平,伸到后再返回前 3、墙,出火口要高出地面 米,通至室外并修烟囱,高出屋顶。 火道高、宽各 ,三面散热,坡度为 3%。 甘薯入窖前在窖内所铺卧砖上铺荆笆或高粱秆,使薯块不直接接触地面,以利加温后温度保持一致。 薯堆中间要隔 1 米放一个通气笼或高粱秸把。 ,上留 的空间。 薯堆四周不可直接靠墙。 室外在进火口处修建煤火灶,炉膛要大,进火口坡度为 30%,以利热气进入火道。 小屋窖的管理:前期窖内应保持在 1013 摄氏度,如窖温高可在晴天开窗散热,待窖温稳定在 12 摄氏度时就应注意保温。 入窖后 1 个月,外面气温下降到0 摄氏度以下,即加挂门帘,并堵死出气口,使窖温不低于 10 摄氏度。 如窖温低于 9 摄氏度即应加温并在薯上盖 4、干草保温。 立春以后天气回暖,在晴天可适当开窗通气,但不要使窖温降至 9 摄氏度以下。 在整个贮藏期要每隔 23 天检查 1 次窖温,尤其应注意小屋窖西北角下部容易出现低温,应随时采取有效措施。 小屋窖贮藏损耗率约在 1%以下。 豫西丘陵山区可在崖头处打小窑窖,建造方法和小屋窖大同小异。 2、井窖井窖是河南省西部及中部地区惯用的一种窖型。 其深度为 ,每窖容量 20005000 千克。 其形式有:一井两室、一井多室、双室、双筒井窖及改良井窖等。 井窖适宜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其优点为保温性能好,贮后薯块新鲜;缺点是散热慢,因不能高温处理,容易发生病害,需采取一系列防病措施,控制适宜温度,才能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普 5、通井窖:井筒深 34 米,井窖深度超过 4 米,保温虽好,但散热慢,容易发生高温。 2 米深的井窖易受地面低温的影响,不易保温,常遭冻害。 井筒上口直径约 ,下口直径约 1 米。 有利保温。 窖内挖两个洞,洞宽 ,高 ,长 米,洞顶半月形,洞门宽约 ,高约 2 米,两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个洞可贮藏薯种 3000 千克左右。 为了便于通气,在井窖两边各设通气洞 1 个,通气洞沿井筒壁垂直开沟挖成,然后用瓦和泥涂严井筒壁。 通气洞上口 1520厘米见方,下口 23 厘米27 厘米见方,出地面 3060 厘米,如温度下降即可堵死。 改良井窖:先挖成与普通井窖规格一样的井筒,由筒底向一个方向打 宽的走道,在走 6、道的另一侧每隔 挖 1 个贮藏洞,在走道和贮藏洞的上方均可挖气眼,以利通风换气。 3、棚窖在地下水位较高,不宜打井窖的地区常用棚窖。 棚窖一般贮量为 15002500 千克,也有高达 5000 千克以上的。 因构造不同可分为十字型、非字型等,。 棚窖的优点是适宜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散热容易,出入方便;缺点是保温性能差,易遭受冷害。 浅棚窖适宜地下水位高、土壤不太坚实的地方采用。 优点是建窖省工,薯块取存方便;缺点是保温差,易受冷害。 浅棚窖的窖温主要靠呼吸作用放出的热量来维持,所以贮藏量不能太少(不得少于 2500 千克),太少窖温低。 窖上拾棚架盖草和土。 现以单室浅窖为例说明其构造。 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 7、的地方建造。 挖深 2 米、宽 米、长 45 米、四角为弧的方坑。 坑上用木料架起,用高粱秸搭棚盖好,窖初期为了散热,窖顶可覆盖一层薄土,立冬后气温下降覆土层加厚,到冬至前后,覆土厚可达到 l 米左右。 在窖的一头留一个人能上下的窖口,另一头可设一个高出地面的气孔(可测窖温)。 窖的四周可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人窖内。 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窖内,可在窖的一头离窖 米远的地方挖一直径 与窖一样深的窖筒,筒底下向窖内建一个人可以弯腰出入的窖门,检查薯块时可以由此洞出入。 棚下留的窖口要封严。 棚窖前期不易出现高温,但薯堆不易过大,为了使薯堆中温度易于消散, 米放 1 个高梁秸把。 入窖 1 个月内,因薯块呼吸旺盛,窖 8、温较高,窖顶常有水珠下滴,堆顶常因湿度过大而发生软腐病。 为了降低薯堆上层湿度,可在薯堆上盖干草,隔几天将湿草换掉拿出晾干。 入冬以后往往会出现低温,应注意封严窖门并加厚窖顶,使温度始终保持在 1113 摄氏度。 棚窖保温性能差,应注意保温,特别是窖顶覆土不能过薄,并注意检查有无透风洞。 冬至以后如窖温不足 10 摄氏度,要用煤火加温,雨雪后要扫去窖顶附近积雪,以免浸漏到窖内。 井窖及棚窖都要有适当的贮藏量,每窖适宜贮量以占窖室体积的 3/4 为宜,留出一定空隙,以利散热。 贮藏过满,薯量过大,容易积累大量的热量而使窖温急剧增高,造成病害迅速蔓延。 4、发券大窖(拱形大窖)发券大窖的优点是坚固耐用,贮藏量大 9、,前期有利于降温散湿,后期有利于保温防冻,只要贮藏量适当,不需人工加温即可保证安全贮藏。 砖券大窖的形式很多,这种窖的特点是四周墙和顶部加土厚,各洞都有气眼,通风保温好,管理方便。 根据贮藏洞排列方式分为非字型和半非字型两种:(1)半非字型发券大窖:由贮藏洞、走廊、门窗、气眼、窖顶、管理室等部分组成。 整个大窖最好采用半地下式,由地面向下挖 l 米深处建窖,这样便于保温。 如果建在地面上,整个大窖东西侧墙要加厚并砌成梯形墙。 贮藏洞:南北向,东西排列。 洞的大小和多少可以根据贮藏量决定,一般洞宽 米,高 ,长 810 米。 每洞可贮藏 25000 千克左右。 四周砌石墙,厚度除南墙 外,其余的均为。 洞顶用砖 10、发券,走廊设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在南边,距南墙 ,高为。 门窗:在走道的东端留一门,与管理室相通作为内门,处设一个宽 2 米、高 洞门。 每个贮藏洞的南墙上各留一宽 6080厘米、高 4080 厘米的双层玻璃窗,以利透光和保温。 气眼:在每个贮藏洞的券顶留一二个气眼,高出地面 50 厘米,直径为2530 厘米。 窖顶:用砖或石头发券,并在窖顶及四周覆土 左右,以利保温。 管理室:在窖的一端盖一小房作管理室,大门设在南面,内门与贮藏洞相通。 (2)非字型发券大窖:由贮藏洞、夹墙、走廊、气眼、窖顶、管理室等部分组成。 贮藏洞:东西向,南北排列,分两排位于走廊的两侧,洞口相对,洞多少可根据贮藏量多少而定。 一般洞宽 2,高 米,长 5 米,每洞可贮藏薯种 7500 千克左右。 夹墙:在窖南面距贮藏洞 1 米处另砌一外墙,两墙之间用土填实,以利保温。 外墙高出窖顶 2 米,以挡窖顶覆土。 走廊:位于中央,南北向,宽 2 米,高 米,南端在墙外处留门与管理室相通作为内门,在内门上方装一宽 、高 玻璃,以利透光。 窖顶:用砖或石头发券,窖顶及四周均覆土 ,以利保温。 管理室:在窖的南端接夹墙盖小房作为管理室。 整个大屋窖最好采用半地下式,即从地面向下挖 1 米深建窖,如建在地面上,四周墙应加厚。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