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养殖简介内容摘要:

2、羽鹌鹑;4、黄羽鹌鹑,即隐性黄羽鹌鹑;肉用型主要品种有:1、法国巨型肉鹑,2、莎维麦脱肉用鹌鹑。 在我市,蛋用型主要品种为朝鲜鹌鹑和中国黄羽,肉用型主要品种为法国巨型肉鹑。 二、养殖鹌鹑的准备工作(一)鹑舍建筑1、建设地点: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好、背风向阳、远离污染和水、电、交通便利的地方。 鹑舍最好座北朝南,以利于采光和通风。 要有平整的路通往鹑舍,又不能离交通要道太近,要避免往来车辆及其他噪音的干扰。 2、屋顶:要求屋顶材料保温性能好、隔热,并易于排雨。 最好使用瓦片建造,先抹泥再挂瓦,屋顶要有顶棚,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隔热。 顶棚距地面 高。 3、墙壁和地面:墙壁以砖墙为好,砖墙保温性能好,坚固 3、耐用,便于清扫消毒,但造价较高。 如采用造价低廉的石墙,保温性能差,水气凝结在墙上不易散发。 因此,使用石墙时要在墙上抹一层麦秸泥,再用石灰乳刷白,可以增强防潮保温。 (二)笼具准备:1、雏鹑笼:主要供 1龄的雏鹑使用,笼壁和笼顶可用木板和铁丝制作,配置专用食槽与水槽。 小型育雏笼的规格一般为 100 厘米57 厘米43 厘米,设一个活动门,可叠 45 层,每层下设一承粪板。 热源可采用煤炉加热,管道取暖。 2、仔鹑笼:主要供商品鹑使用,规格为 100 厘米57 厘米17 厘米。 3、成鹑笼:一般 45 层配置,每层长 100 厘米、宽 57 厘米、高 22 厘米。 (三)消毒:鹑舍内的地面、墙壁和各种设备都 4、应先进行消毒,场地消毒可用石灰,办公室、宿舍用百毒杀 1:200 消毒,笼具用 1:300 配制的菌毒杀消毒液消毒,发生疫情消毒用 1:200 菌毒杀消毒液喷雾器喷洒。 粪便暂放要用火碱消毒。 进鹑前,还应进行熏蒸消毒。 消毒时要将鹑舍的门窗关闭,所有进出气孔都应堵严。 根据鹑舍的容积,按每立方米 28尔马林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 (有热源时加入等量的水一起加热蒸发,无热源时每立方米 28尔马林与28水混合后加入 14g 高锰酸钾)。 三、鹌鹑的孵化1、温度。 温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条件之一。 温度决定胚胎的生长发育,影响雏鹑的成活。 温度过高过低不仅对孵化率有直接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立体孵化器整批孵化 5、的温度为:第 114 天,一般冬天在 锄头网)夏天在 第 1517 天,34孵化室的温度也会影响孵化机的温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干燥,以 2025为宜。 2、湿度。 湿度对胚胎发育也有很大影响。 湿度过低,蛋内水分蒸发过多,胚胎与胎膜粘连,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和出壳,孵出的雏鹑身体干瘦、毛短;如果湿度过高,蛋内水分不能正常蒸发,阻碍胚胎发育,孵出的雏鹑大肚脐,无精神,活力差。 一般要求孵化器内的相对湿度,前期为 55%后期为 70%。 可用水盘的数量及其内的盛水量来对湿度进行调节。 孵化室内的湿度对孵化器内的湿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孵化室的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 6070%。 湿度过低,可在地面洒水,湿度过高,应加 6、强通风,促使水分散发。 着胚胎的生长发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加,应做好孵化器内的通风,以补足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特别是孵化的中、后期尤应注意,否则会发生死胚多、畸形鹑多的现象。 孵化器内的通风可通过孵化器上的进出气孔来加以控制。 孵化初期可关闭进、出气孔,中、后期则应经常打开进出气孔,经常进行换气。 但要注意不能有过堂风或风量太大。 4、翻蛋。 禽类在自然孵化过程中会不断进行翻蛋,并能将窝边的蛋与中央的蛋调换,这样就可使孵化蛋均匀受热,有利于胚胎发育,防止胚胎与蛋壳粘连。 因而当以机器代替禽类进行人工孵化时,翻蛋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措施了,它可以降低死胚率,提高孵化率和孵化质量。 翻蛋的方法 7、、要求、次数及时间,因孵化器类型及胚龄的不同而有别。 从种蛋入孵当天开始翻蛋,直至出雏前 23 天落盘时止,一般每昼夜翻蛋312 次。 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白天每小时翻蛋 1 次,黑夜每三小时翻蛋 1 次。 翻蛋角度要求翻转 90 度。 5、凉蛋。 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到中、后期会产生大量的热,当孵化温度偏高时,应先行凉蛋,不能立即翻蛋,使温度趋于正常后方可翻蛋,以减少死胚率。 凉蛋可以更换孵化器内的空气,降低机温,排除机内污浊气体。 而较低的气温可以刺激胚胎发育,并增强雏鹑将来对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 一般每天需要凉蛋 2 次。 凉蛋的时间因不同的孵化时期、不同的季节而异。 孵化初期及冬天,凉蛋时间不宜长;孵化后 8、期及夏天,凉蛋时间稍长。 一般凉蛋时间为1020 分钟,凉蛋至蛋温下降到 3035即应停止。 6、照蛋。 为了了解胚胎是否发育以及发育情况,孵化过程中一般要进行 2 次照蛋。 第一次照蛋(头照)在种蛋入孵 5 天后进行,目的是检查种蛋是否受精,以便剔出淘汰无精蛋。 发育正常的胚蛋,气室透明,其余部分呈淡红色,用照蛋器透视,可看到将来要形成心脏的红色斑点,以及以红色斑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的有如树枝状的血丝。 无精蛋的蛋黄悬浮在蛋的中央,蛋体透明。 死精蛋蛋内混浊,也可见到血环、血弧、血点或断了的血管,这是胚胎发育中止的蛋,应剔出加以淘汰。 第二次照蛋(二照)在入孵后 10 天左右进行,目的是检出死胚蛋。 此时胚 10、气供应不足,导致胚胎热死或闷死。 落盘的种蛋平放后停止反动,温度保持在 35右,等待出雏。 如果温度不够高,可在种蛋上加盖棉毡或棉胎,可以提高温度。 一般夏天在 35,冬天在 36。 8、出雏。 如果孵化条件恰当,种蛋孵至第 16 天开始啄壳出雏,第 17 天为出雏高峰。 以立体孵化机孵化的,常需 20 小时左右才能出齐。 雏鹑刚出壳时全身湿透,且很疲劳。 但几小时后,羽毛干燥,体力恢复。 雏鹑即会乱蹦乱跳,异常活跃。 当出雏超过 50%时,应将已出壳的雏鹑检出,以防止尚未孵化出雏的胚蛋受到它的干扰。 出壳后的雏鹑(蛋鹑)应分别雄,分开饲养。 孵化器内的温度为 35因而取出的雏鹑不能突然放于冷的地方,而应将其放在预先 11、准备好的保温育雏箱内或笼内,让其充分休息和恢复体力。 如果鹑苗要外运的,将雏鹑装入运输专用箱内,及时运出。 无论是育雏箱内或运输专用箱内,不能铺垫光滑的纸类。 因为雏鹑在光滑表面上难以站稳,两脚极易打滑叉开,日久鹌鹑的脚就会变成畸形。 因而应用麻袋布或粗棉布等一类东西作垫料。 9、清盘。 出雏后的蛋壳、“毛蛋”、垫纸等要及时清除干净,然后将孵化室、孵化器、蛋盘等冲刷干净、晾干。 在第二次使用前重新进行消毒。 四、鹌鹑的饲养管理鹌鹑各阶段的划分,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为:15龄仔鹑,40 日龄以后为成鹑。 (一)雏鹌鹑的饲养管理鹌鹑的育雏是指 1龄的饲养管理。 鹌鹑的育雏阶段生长发育迅速,羽毛脱 12、换、生长速度很快。 1、保温。 雏鹌鹑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同时,幼雏个体很小,相对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量较成鸡多,所以雏鹑对温度非常敏感。 保温条件比雏鸡要求更为严格。 育雏时温度头 2 天应保持 35在而后降至 34保持一星期,以后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 育雏器内温度和室温相同时,即可脱温。 室内温度保持在20宜。 温度掌握不仅仅依靠温度计,更主要的是观察雏鹑的状态,看鹑施温。 同时,还应注意天气变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阴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2、通风与湿度。 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有害气体,换新鲜空气,只要育雏室温度能保证,空气越流通越好。 育雏的前阶段(1 周 14、齐,则一般要求在 24 小时内开食。 开食料采用混合饲料,可用 0的专用雏鹑料或小鸡料,一般均采用昼夜自由采食,须保持不断水,不断料。 也有采用定时定量喂饲,原则上早、晚 2 次。 但应看具体情况而定。 5、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雏生长缓慢,长势不一;密度过小,加大育雏成本,不利保温。 因此,应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每平方米面积第一周龄 250左右,第二周龄 100 只左右,第三周龄 75(蛋鹑 100 只,肉鹑 75 只),冬季密度可适当增大,夏季则相应减少。 同时,应结合鹌鹑的大小,结合分群适当调整密度。 6、光照。 育雏期间的合理光照,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光线不足,会推迟开产时间。 一 15、般第一周采用 24 小时光照,8后白天不开灯,利用自然光,晚上开灯。 7、辅料。 育雏器内的辅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采用粗布片。 由于刚孵出的雏鹑腿脚软弱无力,在光滑的辅料上行走时,易造成一字腿,时间一长,就不会站立而残废。 因此辅料禁用报纸或塑料。 8、日常管理。 育雏的日常工作要细致、耐心,加强卫生管理。 经常观察雏鹑精神状态。 按时投料、换水、清扫地面及清扫粪便,保持清洁。 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几点:(1)要有专人 24 小时值班,每天早晚,要观察鹌鹑的动态,如精神状态是否良好,采食、饮水是否正常,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2)承粪盘 3 日清扫 1 次,饮水器每天清洗 1 次。 (3)每天日落后开灯,掌握照明时间。 (4)经常检查育雏箱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是否正常。 临睡前,一定要检查一次温度是否适宜。 (5)观察雏鹑粪便情况,正常粪便较干燥,呈螺旋状。 粪便颜色、稀稠与饲料有关。 喂鱼粉多时呈黄褐色,喂青料时呈褐色且较稀,均属正常。 如发现粪便呈红色、白色便须检查。 (6)及时淘汰生长育不良的弱雏。 (7)发现病雏,及时隔离,死雏及时剖检。 (8)在 1 周龄和 2 周龄时,抽样称重,与标准体重对照。 (二)仔鹌鹑的饲养管理(种用和蛋用仔鹌鹑)仔鹑即指 15龄期间的阶段。 这一阶段生长强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为快。 其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其标准体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时要进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