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81电子的发现1内容摘要:
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如果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电磁波,如果出现其他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高速粒子流,并能否测定这是一种什么粒子。 2.汤姆孙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C C1 C2 Y A S 磁场 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 C1C2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 A'上。 ( 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如图所示的电场, 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荷。 ( 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 在平行极板区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 当满足条件 qEBqv 0 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 则:BEv 0 ( 3)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 20tan mvqEL 又因为:)2(tan LDy 且 BEv 0 则:LBLD。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81电子的发现1
相关推荐
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 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 使 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 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葡萄干布丁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 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
107吨,若用载重 10吨的汽车来运,需要 106辆。 ) (4)原子核的电荷 由不同元素对 粒子 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 Q,由于原子是电中性,可以推算出原子内含有的电子数 [总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从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到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学说,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粒子散射起了决定性作用。 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该实验的过程及意义。 开始 演示
变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有何联系与区别。 点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过程。 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须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并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在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即: 化学反应 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帮助 学生自己来建构 衰变方程式
什么呢。 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答案:把 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 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 射线 如图所示:(投影) 思考与讨论: ①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② 如果 射线, 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③ 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
对于微观粒子,我们不能用经典的来描述。 海森伯不确定关系对于宏观物体没有施加有效的限制。 例 1: 若电子与质量 m = Kg 的子弹,都以 200 m/s 的速度沿 x 方向运动,速率测量相对误差在 % 内。 求在测量二者速率的同时测量位置所能达到的最小不确定度 x。 解:( 1)电子位置的不确定度 电子动量不确定度 % PP x % vm e% 31 132
位置出现。 动量不确定度位置不确定度zyx pppzyx, 不确定性关系 (1901~1976) 德国物理学家 ,量子力学矩阵形式的创建人 , 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经严格证明应为: 2 xp x这就是著名的海森伯测不准关系式 2yp y 2zp z 2h(约化普朗克常量) 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2tE 原子在激发态的平均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