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81原子核的组成1内容摘要:
什么呢。 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答案:把 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 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 射线 如图所示:(投影) 思考与讨论: ①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② 如果 射线, 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③ 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实验方案。 ① 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 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 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 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 射线是正电荷, 射线是负电荷。 ③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 点评:给出实验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 力。 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用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 请同学们阅 读 课文后填写表格。 学生 看书,进行总结。 点评:培养学生自学,总结的能力。 教师:(帮助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 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 放射性。 ②三种射线都是高速 运动 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学生对照表格,理解书本 知识。 点评:通过对照表格, 可以 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规律性质。 3.原子核的组 成 教师提问: ①质子:由谁发现的。 怎样发现的。 ②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谁发现的。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81原子核的组成1
相关推荐
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如果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电磁波,如果出现其他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高速粒子流,并能否测定这是一种什么粒子。 2.汤姆孙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C C1 C2 Y A S 磁场 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
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 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 使 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 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葡萄干布丁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 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
107吨,若用载重 10吨的汽车来运,需要 106辆。 ) (4)原子核的电荷 由不同元素对 粒子 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 Q,由于原子是电中性,可以推算出原子内含有的电子数 [总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从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到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学说,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粒子散射起了决定性作用。 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该实验的过程及意义。 开始 演示
对于微观粒子,我们不能用经典的来描述。 海森伯不确定关系对于宏观物体没有施加有效的限制。 例 1: 若电子与质量 m = Kg 的子弹,都以 200 m/s 的速度沿 x 方向运动,速率测量相对误差在 % 内。 求在测量二者速率的同时测量位置所能达到的最小不确定度 x。 解:( 1)电子位置的不确定度 电子动量不确定度 % PP x % vm e% 31 132
位置出现。 动量不确定度位置不确定度zyx pppzyx, 不确定性关系 (1901~1976) 德国物理学家 ,量子力学矩阵形式的创建人 , 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经严格证明应为: 2 xp x这就是著名的海森伯测不准关系式 2yp y 2zp z 2h(约化普朗克常量) 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2tE 原子在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以上例子中,两物体的整个相互作用过程,系统在某个方向所受的合外力为 0,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可知到最后均获得共同速度 V= m1V1/(m1+m2),且由于系统所损失的动能转化为了内能,此过程是不可逆的,其转化为内能的量占初总动能的 m2/(m1+m2)。 [例 6]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 m 1且带轻弹簧的小球 a以初速 V1冲向另一静止的小球 b(质量为 m2),求弹簧最短时两球的共同速度V及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