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一中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1内容摘要:

你听他说吧,饮太和之气,阴阳中和,心里没有一点疙瘩,多么冲淡。 与独鹤同飞,跟尘世无争,心里没有得失的烦恼,多么冲淡。 让和风掀动着衣襟,听门前风过竹梢的余韵,多么恬静、安乐。 末尾四句,可以说是 “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 的心境的直接说明。 不忮不求,对一切以淡漠的态度,来领略它的静趣,这就叫 “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 从诗的表现特点方面去理解这些话,似可以这样说:那些语言平淡而自然的、表现了默默地观察得来的静趣的诗篇,便是所谓冲淡特色的诗。 他说,淡要淡得不着迹象,一着迹象,就淡得不自然了。 冲淡的诗,总是要写得自然、平易才好,否则便显不出冲淡的特色来。 这可以说是作者对 “ 冲淡 ” 风格特点的深刻体会。 张戒《岁寒堂诗话》说: “ 渊明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此景物虽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 ,《苕溪渔隐丛话》引《龟山语录》说: “ 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淡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也。 ” 张戒、胡仔等人对陶渊明的评论,并不是无可非议的(因无关正题,我们不拟解释了)。 这里只是表明,他们对 “ 冲淡 ” 风格特色的体会,与司空图的说明是一致的。 司空图说的冲淡风格是与隐逸情味分不开的,这与我们的时代风格是不相容的,如果今天有谁要 “ 素处以默 ” ,显然,他别有心事。 如冲淡而能避弃俗趣,宁静中能显示恬谧之美,这是能给人以一种美感享受的,是可取的。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屧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译文 在秀丽的松林下,有条小溪一碧澄澄;在雪后的汀洲那边,有只小渔船。 —— 啊,这境地显得多么清冷。 有个眉目清秀的人儿,踏着木屐,在这幽静的景色里,缓步而行;又时行时止地望着蔚蓝的天空出神。 她的神情多么象太古时代的人啊。 她淡泊得象破晓时的月色那般奇妙,象初秋的天气那般清新。 注释 [计思 ]思虑:这里指诗的思想。 [幽人 ]隐居深山幽谷中的人。 [道心 ]道的基本精神。 [清涧四句 ] 这四句形容幽人的生活境界,意在表明幽人的生活境界,意在表明幽人的行动都是质实的,不加文饰的。 [寻 ]求。 [遇之两句 ]天:自然。 泠然:微风飘动的样子。 希:希微。 这两句承上文说,情性得之于天,如飘浮在空中的希微的声音,不知其所自来,也不知其所从往。 两句意在形容情性 “ 遇之自天 ”。 译文 有一种诗,出语直截了当,对所表达的意思感情毫不掩饰。 这种诗,使人读来犹如骤然遇到了一位隐逸者,让人一眼就看出他是得了真道的高士。 现在让我们来领会直实的诗意:在那溪涧畔、松荫下,有个打柴的,有个听琴的,他们都随性所之,纯朴无比。 他们的活动一任自然,自然得如空中的微音,不知从哪里飘来,又不知向哪里飘去。 取语甚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